Workflow
雷军打击黑公关话音刚落,官媒集体炮轰,胡锡进喊话小米要有胸怀

新闻核心观点 - 小米汽车在短期内发生两起严重事故,车辆碰撞后起火且车门无法从外部打开,引发公众对其安全性的广泛质疑 [1] - 公司创始人近期关于“抵制网络水军和黑公关”的言论,在事故敏感时期被解读为转移焦点,招致官方媒体和舆论的批评 [3][5][8] - 舆论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公众和媒体对作为行业巨头的小米提出了更高要求,公司面临从产品安全到公众沟通的多重挑战 [21][24][27] 事故与产品安全 - 10月13日成都事故致人死亡,此为半年内第二起类似事故(3月份安徽事故致3人死亡)[1] - 两起事故共同点为车辆碰撞后迅速起火燃烧,车门无法从外部打开,营救人员拳打脚踢也纹丝不动 [1] - 车辆设计本应在碰撞后触发整车解锁功能,但在此事故中该功能疑似失效 [1] - 多家媒体评论指出,事故后车门不能及时打开导致人员死亡已不止一起两起 [8] 舆论与媒体反应 - 浙江日报评论指出,企业在遇到安全隐患时应避免将正常批评与黑公关混为一谈,不要转移公众对产品问题的关切 [5][8] - 第一财经、齐鲁壹点、经济观察报、钛媒体等多家媒体发布批评文章,标题包括《别让年轻人第一辆车变成最后一台》、《新势力造车不能以车主生命为代价试错》等 [14] - 知名人士胡锡进评论认为,公众怀疑事故中存在技术问题或缺陷并不奇怪,公司应谦逊对待合理质疑 [11] - 舆论认为,公司在享受新品发布时的高关注度同时,也需坦然接受事故引发的舆论监督 [19] 公司形象与公众期待 - 公司已从十年前的创业公司成长为行业科技巨头,公众对其期待转变为引领行业创新与发展 [21] - 公众期待值的拉高使得公司在满足性能、审美、速度、技术、安全等多元化需求时面临更大压力 [27] - 网络评论从过去的“支持”转变为“调侃”甚至“批评”,认为“雷军变了,不再实在了”、“小米的初心丢了” [24] - 面对舆论质疑,公司心态显得更为敏感,对负面评价的包容性降低 [25] 行业背景与公司挑战 - 公司选择的手机和汽车赛道竞争激烈、利润低,且需持续投入大价钱进行技术研发 [27] - 有观点指出,若车企过于追求速度,将未验证的软件算法装入高性能车中,消费者则异化为承担风险的测试员 [14] - 企业公共关系被建议应允许正负面评价共存,负面评价需靠创造长期社会价值与用户价值来平衡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