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创新药怎么了?近期为何回调?

近期创新药BD交易动态 - 10月16日至17日,普瑞金、奥赛康、海和药物、维立志博、翰森制药等5家国内药企宣布达成商务拓展交易 [1] - 10月22日,信达生物与日本武田制药达成全球战略合作,获得12亿美元首付款(含1亿美元战略股权投资),潜在里程碑付款最高达102亿美元 [1] - 截至2025年10月21日,中国创新药单年对外许可总金额突破1000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 [2] 市场表现与估值分析 - 尽管BD交易密集落地,但二级市场未获提振,港股创新药相关指数跌超1%,自10月8日以来港股创新药指数跌幅超过15% [1] - 医药生物(申万)动态市盈率为38.51倍,位于近十年65.75%分位 [8] - 恒生医疗保健指数动态市盈率为33.6倍,最新市销率为1.98倍,分别位于近10年24.41%与75.86%分位,估值分位相较全A溢价处于低位水平 [8] - 创新药指数高点回调-10.51%,交易情绪和估值已回落到舒适区域 [3][7] 市场观点与驱动因素 - 市场对创新药企BD出海的叙事逻辑出现“脱敏”现象,前期一则BD消息可使股价翻番的景象与当前形成鲜明对比 [1][2] - 市场表现疲软的原因包括流动性缩量、风险偏好下降、前期上涨后的估值压力未消化,以及市场更关注管线推进而非交易金额 [2] - 海外跨国药企在暑休后回归,将加速年内预算使用,双抗及ADC等赛道年内仍有潜在大BD交易 [2] - 美国特朗普政府的政策施压(如威胁对药品征收高额关税、要求药企降价、拟对中国药品实施严格限制)对行业短期情绪影响大于实际影响 [6][7] - 美国医药降价压力反而可能迫使跨国药企更倾向于寻求“高研发效率与低成本”的中国创新药企业进行BD交易 [7] 行业趋势与未来展望 - 近期BD交易落地重回密集发布周期,佐证了中国创新药引领产业升级的趋势不变 [2] - 国内创新药产业的主要看点仍是国际竞争力提升与BD出海,该叙事逻辑未变 [5] - 第四季度事件催化预计将多于7~8月,包括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年会数据披露与跨国药企谈判接洽节点,BD落地兑现速度进入年内最后高潮部分 [7] - 后市需关注三季报业绩改善方向预期与BD交易的密集落地情况 [4] 相关投资工具概览 - 恒生医药ETF(159892)跟踪恒生生物科技指数,反映香港上市最大的30家生物科技公司整体表现,前十大权重股包括药明生物(估算权重11.22%)、百济神州(10.25%)、信达生物(9.07%)等 [9][10] - 科创医药ETF基金(588130)跟踪上证科创板生物医药指数,选取科创板50只市值较大的生物医药等领域公司,前十大权重股包括联影医疗(估算权重9.90%)、百济神州-U(6.51%)、百利天恒(5.72%)等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