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爆单”,规模化落地何解?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孙燕 上海报道 如果说2024年是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2025年则普遍被认为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元年。 从中标项目、采购订单、预订单、意向订单以及销售框架合同看,人形机器人在科研教育、文娱商演的基础上,正陆续在数据 采集、汽车制造、3C制造等场景商业化落地。由易到难 在成千上万的场景中,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可行路径何在?由易到难,是整个行业心照不宣的选择。 智元机器人合伙人、高级副总裁、通用业务部总裁王闯在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期间的圆桌对话中分享了他眼中的人形机 器人落地路线:先进入不与物理世界接触,能发挥人形机器人运动能力、交互能力以及大语言模型、多模态模型优势的场景; 再拓展到与物理世界接触,但规则简单、物体刚性且精度要求较低的场景;最终进入柔性、高精度场景。 具体到不同场景中,也有落地难易之分。 以养老场景为例,王闯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采访时分享道,退休之后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人们的行动能力较 好,对机器人的需求在于陪伴;第二阶段人们的行动能力越来越不便,对于机器人的需求在于辅助;第三阶段人们的行动能力 较差,需要机器人提供24小时看护。"难度是逐渐增加的。我们今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