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商业化进程 - 2025年被普遍认为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元年,下半年以来行业订单出现井喷[1] - 优必选中标广西具身智能数据采集及测试中心项目,金额达1.26亿元[1][2] - 智元机器人获得均胜电子、龙旗科技等企业数亿元订单,宇树科技中标中国移动、上海大学等订单[1][2] - 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场景从科研教育、文娱商演拓展至数据采集、汽车制造、3C制造等领域[2] 商业化场景与路径 - 行业选择由易到难的商业化路径,优先进入不与物理世界接触、能发挥运动及交互能力的场景,再逐步拓展至规则简单、精度要求低的物理接触场景,最终进入柔性高精度场景[4] - 智元机器人聚焦讲解接待、文娱商演、工业智造等八大场景并推出定制化解决方案[6] - 银河证券归纳筛选落地场景的两个角度:技术可实现性(容错率高、可重复纠错)和成本效益(能提高效率或降低死伤率)[7] - 中短期看好工业物流、机构养老、特种环境及toC陪伴等场景的应用,但走进家庭场景难度最大,需解决成本、安全性等难题[9] 规模化落地挑战 - 当前人形机器人运动和交互能力发展迅速,但作业能力距离人类仍有较大差距[11] - 传感器等核心硬件性能不足是规模化落地的首要瓶颈,特别是需要像素级别的触觉传感器以实现精细化操作[12] - 电池续航、成本、端侧算力是重要难题,软件和数据驱动的大模型训练是更大挑战[12] - 业界通过开源大模型、数据集、工具链推动协同创新,如智元开源GO-1模型、宇树开源UnifoLM-WMA-0架构等[13] 企业策略与方法论 - 智元机器人形成技术开发方法论:当前技术水平高于场景需求则开发,若低于且短期内难以超越则不开发[7] - 企业通过针对性增强训练使机器人在特定场景达到95分以上才能落地,大模型支撑其达到60分及格线的泛化性[13]
人形机器人爆单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