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晒50亿大单、港股IPO申请获聆讯,均胜电子尚存四大隐忧

近期业务亮点与市场反应 - 公司于9月中旬和10月20日先后披露150亿元汽车智驾大单和50亿元汽车智能电动化项目定点,是自2023年4月以来罕见的连续大单披露[2][30] - 公司同时披露H股发行聆讯后资料集,港股IPO进程更进一步[2][30] - 多重利好刺激下,公司股价连续三日收涨,主力资金持续净流入[2][30] 新获订单情况分析 - 2025年以来,公司披露的新获订单生命周期总额已逼近600亿元,其中包括国信证券9月初报告的393亿元、9月的150亿元及10月的50亿元[9][36] - 2024年全年,公司新获定点项目全生命周期金额约为839亿元,截至10月22日,2025年已披露订单额约为2024年全年的七成多[9][37] - 150亿元订单计划于2027年开始量产,50亿元订单计划于2026年底开始量产[10][38] 订单转化与行业风险 - 汽车行业生命周期订单通常持续3-7年,其实际销售金额与客户车型产量直接相关,存在不确定性[10][38] - 行业竞争白热化,主机厂通常要求供应商系统性降价,公司面临利润空间被压缩的压力[13][41] - 公司承认年度降价条款可能影响其利润率,需通过降本增效来保持盈利能力[13][14][41] 盈利能力与同业比较 - 公司营业利润率从2022年的0.8%持续改善至2025年上半年的5.42%,毛利率从2022年的11.13%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18.15%[14][41] - 但公司盈利能力仍略逊于同业,2025年上半年德赛西威营业利润率为6.45%,拓普集团为9.06%[15][42] - 公司正通过引入中国供应商、优化采购价格、迁移产能至低成本地区等措施推动毛利率提升[15][42] 机器人新业务布局 - 2025年4月公司成立机器人全资子公司,并与智元机器人战略合作,9月发布机器人AI头部总成产品,关键部件解决方案已基本搭建完毕[16][43][44] - 公司提出“汽车+机器人Tier1”新战略,产品已送样或批量供货,但该业务尚处早期,上半年营收占比不到0.1%(约3000万元)[16][18][46] - Tier1供应商被认为在机器人领域具备与整车厂深度绑定、量产经验复用和系统集成能力三大优势[18][19][47] 财务状况与历史包袱 - 公司存货由2022年的74.37亿元增至2025年前4月的96.51亿元,存货周转天数由56天延长至69.4天,并确认了存货撇减[11][39]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商誉余额达72.93亿元,占净资产约35.04%,2021年曾因商誉减值亏损37.53亿元[26][54] - 公司总负债达473.44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9.46%,2022年至2024年财务费用和利息支出对利润侵蚀显著[28][56] 产能利用与港股IPO - 公司整体产能利用率持续走低,从2022年的73.1%降至2025年前4月的59.5%[21][50] - 公司正加速冲刺港股IPO,此前招股书曾失效并于三周后二次递表[28][57] - 市场观点认为港股对这类标的偏审慎,更关注订单兑现而非概念溢价[2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