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政府并购重组政策目标 - 深圳市政府发布《关于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若干措施》,目标为三年内将上市公司总市值从不足10万亿元提升至20万亿元,完成200单并购,打造20家千亿市值企业[1] - 当前深圳境内外上市公司总市值约为8.5万亿元,实现20万亿目标需在三年内达到2.35倍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约30%[1] - 截至2025年4月底,深圳总市值超过500亿元的头部上市公司共22家,实现20家千亿市值企业目标意味着这些公司市值需在三年内翻倍[2] 并购策略与市场特征 - 200单并购目标若按平均每单5亿元规模计算,总额将达1000亿元,表明政策侧重于中小规模、高频次的产业整合,而非大型“蛇吞象”式跨界并购[2] - 2025年以来中国半导体市场已披露至少93起并购交易,累计交易金额突破549亿元,同比增长近50%,特征为“二级市场收购一级市场标的”,多数交易额在2至3亿元左右[7] - 政策鼓励“链主”企业及龙头上市公司开展上下游并购,收购有助于强链补链和提升关键技术水平的优质未盈利资产,重点产业包括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3][10] 政策工具与创新措施 - 政策强调综合运用定向可转债、股份分期支付、科创债等工具,旨在创造“债+股+基金”的融资闭环,并试点非居民并购贷款和科技型企业并购贷款以解决跨境收购及轻资产科技企业融资难题[9] - 方案提出提升地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对轻资产科技型企业并购重组标的估值包容度,允许国资按技术价值而非仅按净资产定价进行收购,为PE/VC退出提供更高回报可能[11][12] - 建立“标的项目库”及“星耀鹏城”并购重组信息平台,通过“后备一批、意向一批、储备一批”滚动机制降低并购市场信息不对称,由政府协助匹配标的[13] 产业背景与战略意图 - 国际半导体巨头如应用材料通过50次并购成为覆盖全制程的设备巨头,德州仪器通过并购模拟IC市占率跃居全球第一,证明并购是打造产业巨头的有效路径[3] - 中国半导体企业面临国际巨头高度垄断,2019年德州仪器和ADI的收入分别为中国模拟龙头矽力杰的41倍和17倍,且德州仪器因拥有12寸产线成本低40%,毛利率长期超60%[4] - 政策意图通过并购整合防止低端内卷,类似光伏行业长期内卷亏损的教训,推动如通威、协鑫等巨头设立收购基金打通产业链[7] 市场时机与退出机制 - 当前市场时机有利于并购:2022年前投资的公司对赌业绩到期未完成,股东有退出意愿;2024年下半年起细分赛道龙头公司效益转好,有实力进行并购;科技企业估值被牛市推高,发股并购性价比高[6][7] - 政策将并购提升为与IPO平等的退出方式,鼓励私募股权创投基金通过并购重组实现“退出-再投资”良性循环,解决IPO“堰塞湖”及S基金折价严重(如五折)导致的退出困境[15][16][19] - 深圳创投生态面临系统性危机,例如一家管理规模近5000亿元的投资机构在2023年1月至2024年7月发起38起诉讼招标,其中35起要求被投企业履行回购义务,但股权回购案件司法程序平均回款率仅6%[16][17]
深圳并购新政:制造中国的英伟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