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荷兰也没想到,安世恢复供货?但是有一个条件,必须用人民币结算

事件背景与导火索 - 10月23日,安世半导体中国公司通过邮件通知所有订单必须使用人民币结算,决定没有提前预警或磋商余地 [1] - 事件导火索是今年9月底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突然对安世半导体总部展开接管,冻结部分资产并暂停中国籍CEO职务,将公司治理权交由第三方托管 [3] - 荷兰政府的行动被外界解读为“夺权”,旨在将中国投资者从管理层踢出局,以掌控这家掌握全球功率半导体关键技术的企业 [5] 中国区的应对与系统重构 - 10月初开始,安世中国的发货节奏放缓、技术支持中断,为后续系统调整做准备 [5] - 10月18日,安世中国系统发生重大权限调整,总部账号失效,采购、物流、财务、仓储等系统切换至本地审批,实现运营链条的“本地闭环” [7] - 10月23日凌晨,系统完成更新,安世中国正式宣布恢复对中国境内供货,并强制要求人民币结算,标志着中国区运营彻底脱离总部 [7] 人民币结算机制与影响 - 人民币结算将财务控制权留在中国境内,彻底切断了总部通过美元或欧元统一管理资金流的可能,外部无法干预账户 [9] - 所有订单必须通过中国境内法人下单、付款、签约,外资企业若想采购需先在中国设立子公司,打破了“一个总部统筹全球”的模式 [9] - 系统更新后所有历史订单不追溯,未付款订单一律退回重新按人民币流程提交,发票开具、税务申报、银行审核等配套流程也同步切换 [11] - 物流平台进行技术封锁,只有绑定中国境内信息的订单才能发货,欧洲税号、美元订单、总部合同均被系统认定为“无效” [13][14] 对全球汽车产业与供应链的冲击 - 安世中国的决定导致欧洲汽车业陷入混乱,大众汽车在德国的工厂已传出部分车型因芯片断供停产的消息 [16] -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警告,若不解决安世供应问题,可能引发欧洲和美国汽车行业大范围停产,欧洲汽车产业一天停产损失估算高达上亿欧元 [16] - 与此同时,中国市场的供货有序恢复,全球车企为继续拿货不得不重新站队,在中国市场“排队求货” [16] 产能与市场优势下的战略反制 - 全球七成的安世封装产能在中国,绝大部分位于东莞,荷兰政府冻结总部管理权和资产后,发现无法获得成品芯片,实际控制的是一个空壳 [18] - 安世中国的营收占整个集团的48%,荷兰控制了纸面公司但失去了最核心的市场与现金流 [19] - 中国商务部在10月4日发布禁令,禁止安世中国出口在中国生产的成品芯片,将中国产能从全球供应链中剥离,彻底掌握自主权 [21] 深远的行业与金融战略意义 - 此次事件是一次主权和技术的博弈,中国的应对是切断产能输出、重构结算体系、掌握市场主动权 [23] - 人民币结算绕过美元体系下的冻结、制裁等金融战风险,形成独立的金融闭环,是一次制度反制 [23] - 安世的客户遍布全球,强制人民币结算导致跨国企业“被动人民币化”,未来可能成为国际科技产业链的新常态 [25] - 从权限调整到结算切换的整个过程没有公开声明但精准果断,被视为一次战略级的反击,而非临时应对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