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技术与研发实力 - 贝特瑞中央研究院是集团的技术源头和"心脏",负责驱动公司业务持续增长与长远发展 [8] - 研究院定位已从服务主营业务升级为产业孵化中心,覆盖固态电池、钠电、燃料电池、光伏等新业务领域 [8] - 公司在材料研发上投入巨大,早期实验室投资就达1亿元 [3] - 贝特瑞在2010年负极材料出货量首次成为全球第一,超越日本厂商 [3] - 公司已发布贝安FLEX半固态及GUARD全固态系列高镍正极、硅基负极等固态电池材料整体解决方案,宣告各环节已做好准备 [4] 全固态电池发展前景与挑战 - 全固态电池发展的核心动力是解决安全问题和提升能量密度,以拓展锂电池在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电动大飞机等新场景的应用 [10] - 行业保守估计2030年前全固态电池将在高端数码、人形机器人等对成本不敏感的场景实现示范应用 [5][11] - 预计2035年前全固态电池可能在汽车、无人机等更广泛的民用场景中达到相对成熟状态,让普通消费者受益 [1][5][11] - 全固态电池商业化面临材料挑战:硫化物电解质需解决成本、空气稳定性等问题;硅基负极需解决膨胀问题;金属锂负极需解决稳定性与膨胀问题;高镍正极需解决循环性能与DCR问题 [5][10] 储能市场布局与策略 - 储能被视为锂电产业第三波爆发期,预计2030年储能对锂电的需求量将与新能源汽车持平,2030年后需求量会更大 [13] - 公司针对储能市场开发长循环、高安全、低成本的材料方案,目标实现万次级循环,并布局钠离子电池、氢能燃料电池等相关材料 [14] - 贝特瑞推进海外产能布局,在印尼、摩洛哥等地匹配储能材料产能,以满足欧美、东南亚市场的需求 [14] - 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和为客户开发定制化材料来应对储能市场的激烈竞争,前期定制化可能增加成本,但未来有较大降本空间 [15] 人工智能在材料研发的应用 - 公司应用"AI for Science",将AI大模型植入材料开发,整体研发效率至少提升50%,研发成本降低50% [16] - AI模型通过计算前期积累的研发数据和实验结果,来预测或指导研发行为,优化实验参数,比直接做DOE实验的验证效率高得多 [6][16] - AI模型不能直接推广至其他材料领域,不同材料因电化学功能差异需单独优化模型,即使80%相同,仍有20%的优化调整空间 [17] 行业竞争与技术趋势 - 全固态电池商业化将对材料端格局产生冲击,其中对电解质、隔膜的冲击最大,半固态到全固态电池正负极材料整体变化不大 [12] - 负极材料技术突破分三个层次:常规液态电芯石墨负极向6C级快充推进;硅基负极解决低膨胀、长循环问题;全固态电池金属锂负极解决稳定性与低膨胀问题 [13] - 行业反内卷十分必要,恶性价格竞争会导致技术创新动力不足,需通过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实现价值提升 [16] - 当前电池材料行业已有好转迹象,若行业聚焦电芯与材料的技术革新,重回快速良性增长只是时间问题 [16]
贝特瑞李子坤:预计2035年前全固态电池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