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创东方投资合伙人卢刚:一级市场冷、二级市场热医药投资为何“冰火两重天”?

行业融资现状 - 生物医药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呈现冷热不均的态势,为过去五年所未见 [1] - 2015年至2021年资金主动寻求投资,2022年起投资热度开始下降,行业面临募资难、研发效率下降、商业化受阻等挑战 [1] - 2021年一级市场热度高,2022至2024年持续低迷,2025年出现一级市场冷、二级市场热的局面超出预期 [2] 二级市场表现 - 二级市场指数持续上涨,投资者收益颇丰,热度主要以港股为主 [3] - 创新药企业进入成果交付阶段,吸引二级市场资金,但此类资金不关注一级市场的早期研发企业 [3] - 拨康视云在港交所上市,发行价10.10港元/股,募集资金净额约5.22亿港元,市值38.76亿港元 [2] 一级市场困境 - 一级市场融资未见明显回暖,核心原因是机构设立基金需提前数年筹备,且2024年医药投资市场冷淡,几乎无资金流入 [3] - 当前一级市场资金以国资为主,市场化资金因过去几年未盈利及二级市场阶段性赚钱效应暂未回归 [3] - 早已不是凭借商业计划书就能融资的阶段,市场环境要求创业者全职投入并具备完整战略规划与执行力 [5] 港股市场分析 - 港股上市门槛相对较低,是生物医药企业上市的重要选择,但存在市值差异大、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3] - 优秀生物科技公司港股市值可达上千亿港元,但大量中小公司交易额不足,交易额集中在少数头部公司 [3] - 港股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对企业市值有明确要求,部分企业上市后无法为投资者带来合理回报,形成资金难以回流至一级市场的困境 [3] 市场格局转变预期 - 未来市场格局转变的关键条件可能是A股市场对无收入、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实现正常开放 [4] - 预期在未来1至2年内,前期会有政策意见征集等暖场活动试探市场反应,敏感的资金将推动一级市场资金链条运转 [4] 创业者与投资者建议 - 创业者需全身心投入企业运营,具备完整战略规划与执行力,并主动向投资人传递需求,明确资源支持 [5][6] - 投资者应做耐心资本,承受长期等待,生物医药投资周期长,从研发到上市往往需要十年以上 [6] - 投资机构应避免过度干预企业运营,聚焦提供资源支持,而非施加不必要的经营压力 [6] - 企业需根据自身管线布局、资金状况与市场需求合理规划发展节奏,并非所有企业都要追求上市,并购或找到适合自身的商业化路径更为关键 [6] 行业核心突破口 - 海外授权、AI医疗及支付体系完善是行业寻求新发展的三大核心突破口 [1][7] - 国内企业研发成功率相比海外更高,但研发产出效率逐年下降,产品同质化严重,医保支付手段较匮乏 [7] - 美国创新药市值高的核心在于完善的商业保险支付体系,而国内主要依赖医保支付,商业保险的托举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7] 海外授权趋势 - 2023年是国内创新药出海关键一年,海外授权金额达257亿美元,首次超过从海外引进技术的金额 [7] - 2025年此趋势强化,截至9月海外授权金额达800亿美元,预计全年将超过1000亿美元 [7] - 药企出海能力已成为投资机构关注重点,是衡量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8] - 例如,投资的企业在2024年6月和7月达成海外授权交易,总交易金额分别高达20亿美元和1亿美元 [8] - 出海面临外部政策风险,如美国通过关税等手段限制进口,药企需通过与合作国家合作、建立本地化团队等方式降低风险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