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业务与市场地位 - 公司是中国领先的模拟芯片厂商,采用Fabless模式,产品涵盖传感器、信号链芯片及电源管理芯片,应用于汽车电子、泛能源、消费电子等领域 [1] - 2024年公司在中国模拟芯片市场位列本土厂商第五名,市场份额为0.9%,其数字隔离芯片及磁传感器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5.6%和7.1%,均为国内厂商第一 [1] - 2024年国内模拟芯片厂商整体市场占有率仅为23.2%,国际巨头如TI、ADI等仍主导市场 [1] 营收表现与增长驱动力 - 公司营收呈现剧烈波动,2022年营收16.70亿元,2023年受价格竞争影响下滑21.5%至13.11亿元,2024年通过收购麦歌恩实现49.5%反弹至19.60亿元,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同比激增79.5%至15.24亿元 [2][11] - 2024年10月完成的麦歌恩收购贡献显著,2025年上半年传感器产品收入同比暴涨349.8%至4.13亿元,占总收入比重从2022年的6.7%跃升至27.1% [2][11] - 收入增长高度依赖并购整合效果 [2] 盈利能力与成本结构 - 盈利状况持续恶化,2022年净利润2.50亿元,2023年转盈为亏至-3.05亿元,2024年亏损进一步扩大32%至-4.03亿元,2025年上半年亏损收窄至-0.78亿元 [2][11] - 亏损主因包括研发投入加大(2024年研发费用5.40亿元,占收入27.5%)、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产生的股份支付费用(2023年2.21亿元)及市场竞争导致的价格压力 [2][11] - 毛利率从2022年的48.5%持续下滑至2023年的33.9%,2024年进一步跌至28.0%,三年累计下降20.5个百分点,2025年上半年小幅回升至32.9% [3][12] 收入构成与市场应用 - 汽车电子收入占比从2022年23.1%提升至2024年36.7%,2025年上半年达34.0%,成为第一大收入来源 [4] - 泛能源领域收入占比从2022年69.3%降至2024年49.8%,消费电子占比从7.6%升至13.5% [4] - 传感器收入占比从2022年6.7%跃升至2025年上半年27.1%,主要依赖收购的麦歌恩磁传感器业务,该业务2025年上半年贡献收入4.13亿元,占传感器收入的100% [4] 客户与供应商集中度 - 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从2022年43.8%降至2024年36.9%,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降至28.8%,但2023年第一大客户收入占比曾骤升至27.33% [5][13] - 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额占比连续三年超80%,2024年为82.3%,其中第一大供应商采购占比32.8%,第二大供应商占比26.0% [5][13] 关联交易与公司治理 - 向联营公司购买货品及服务金额从2022年911万元增至2024年5,996万元,三年间增长558% [6][14] - 向联营公司销售货品及服务从无到有,2024年达5,461万元 [6][14] - 公司高管通过持股平台间接持有联营公司权益,招股书未披露具体定价依据 [6] 财务状况与偿债能力 - 计息借款余额从2022年0.28亿元激增至2024年8.54亿元,增幅达2910%,2025年6月末进一步增至8.78亿元 [6][15] - 债务资产比率从2022年5.1%攀升至2024年22.5%,2025年6月末为22.2% [6][15] - 2025年6月末货币资金7.13亿元,短期借款占比99%(8.45亿元),货币资金对短期借款覆盖率不足1倍(0.84倍) [6][15] 管理层与股权激励 - 2024年核心管理层总薪酬为1,521万元,较2022年1,930万元下降21%,其中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从591万元降至249万元,降幅58% [7][15] - 截至2024年末,已授予但未归属的限制性股票达200.93万股,行权价格为每股68元 [7]
纳芯微冲刺港股:2025年上半年营收激增79.5% 2024年净亏损扩大32%背后隐忧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