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出建筑行业逆势增长的样本答案,中国建筑国际(3311.HK)如何穿越周期?
文章核心观点 - “十五五”规划为基建行业带来转型升级和结构性机遇,具备智能建造、绿色低碳等特征的企业将迎来估值重塑 [1] - 中国建筑国际在行业资金面偏紧、业绩普遍下滑的背景下,展现出盈利韧性,其高质量的经营表现和科技属性是核心看点 [1][13] - 公司通过区域深耕、业务变革和成本管控实现经营质量提升,并以MiC技术渗透港澳及内地市场,嵌入国家战略叙事,将迎来基本面和估值共振 [3][7][14] 利润驱动因素 - 深耕港澳市场,新签合约额从2020年的404亿港元跃升至2024年的1001亿港元,实现“千亿港澳”突破,标杆项目与民生工程成为高质量增长的“压舱石” [3] - 科技带动类业务成长迅速,新签合约额占比从2021年的19.6%升至2025年前三季度的48.5%,营业额占比从18.9%升至34.9%,优化了公司周转率及现金流 [4] - 项目结构优化,投资业务坚决推进“长改短”,2024年政府定购类新签占比达73%,上半年内地投资业务营业额收现比首次接近100%,显著改善现金流 [4][5] 业务结构性机遇 - 香港市场政策确定性增强,北部都会区开发将直接拉动基建需求,土地招标“双信封制”弱化价格竞争,有利于公司发挥差异化优势获取项目溢价 [7] - MiC技术契合香港劳动力短缺、工期冗长等痛点,发展局预测2025-2030年间将完工MiC楼面面积约250万平方米,公司有望加速渗透市场 [8] - 内地政策大力支持,住建部将MiC列为重点推广技术,广州等城市要求新建项目装配式建筑比例达100%,为公司技术在内地规模化落地提供广阔空间 [9] - “十五五”规划中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扩大内需、城市更新等方向,将持续激发对MiC技术的潜在需求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