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税”争议背后的深层逻辑
十余年前,苹果把"围墙花园"写进商业模式的核心:硬件筑墙、系统上锁、支付抽成。这套封闭逻辑曾 让iPhone成为智能手机行业的"利润高原",也让App Store坐收30%的"过路费"。 如今,同一套逻辑在中国遭遇正面阻击——55名普通消费者联名递交的《举报信》,不仅把苹果推向聚 光灯下,更撕开了"全球最贵佣金"背后的制度裂缝。 市场会厌倦高墙,消费者也会用脚投票,但真正的转折点往往来自规则之变。2025年,多个国家或地区 相继以判决、罚款或立法形式把苹果佣金压至最低0%,但是中国市场仍在执行30%的"全球最高价"。 疑问也随之而来,这是否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提到的"不公平高价"? 苹果或许并非没有意识到风险。过去18个月内,该公司在美国被裁定允许外链支付,在欧盟开放侧载与 第三方商店,在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地陆续降低费率,却唯独对中国市场"按兵不动"。这种选择 性让步,表面看是商业选择,实则是一种两难处境——一旦中国市场费率下调,其全球收入池将瞬间缩 水;若坚持不降价,又难逃"价格歧视"指控。 袁传玺 若监管部门立案,苹果或将面临提交全球成本结构、区域差异、合同模板等核心信息的强制义务。 更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