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高效用地的“苏南实践”
□ 本报记者 丁蔚文 上世纪,苏南地区凭借"苏南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就,但苏南早期的乡镇企业,呈现出"小、 散、乱"的布局特征。据不完全统计,苏南部分城市的低效用地面积占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0%— 15%,而新兴产业项目对土地的需求十分迫切。据苏南某市招商部门统计,因土地问题导致新兴产业项 目流失的比例,在过去5年间达到了20%左右。 曾经被闲置的土地,如今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张家港锦丰镇,五棵松科创园成为盘 活"僵尸地块"的成功典范。五棵松科创园的前身,厂房破败,容积率仅0.39,亩均税收不足3万元。转 机在锦丰镇8个行政村的携手合作中出现。通过8个行政村的联合开发,该"僵尸地块"被改造成为产业发 展新高地,容积率达到2.03,亩均税收突破60万元,土地利用效率大幅提升,与改造前相比实现20倍飞 跃式增长。 一边是新兴产业项目急需落地空间,另一边是大量低效用地"沉睡不醒",2023年9月,苏州被纳入自然 资源部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如今,两年过去,记者采访获悉,一批曾 经的"工业锈带"正变身"产业秀场",从曾经的土地低效利用困境,到如今土地资源的高效盘活,苏南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