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强化 - 中国对宏观审慎管理的探索实践起步较早,2003年在房地产金融领域首次引入最低首付比例政策,2008年后全球率先启动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2] - 正研究将宏观审慎评估(MPA)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聚焦货币政策执行评估,另一部分聚焦宏观审慎和金融稳定评估,已形成初步方案[2] - 将强化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适时发布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名单,拓展中央银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宏观审慎管理功能[3] - 将探索在特定情景下向非银机构提供流动性的机制性安排,持续丰富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箱,提升系统化、规范化、实战化水平[4] - 人民银行设立了宏观审慎和金融稳定委员会,将加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管理、微观审慎监管等协同配合,加快推动人民银行法、金融稳定法等立法修法[4] 重点领域风险防范 - 重点关注金融机构杠杆水平和期限错配,及时阻断金融市场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累积,遏制金融市场“羊群效应”[3] - 完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监管,建立中央对手方流动性风险约束和流动性支持机制,持续完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3] - 做好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工作,健全房地产金融分析框架,优化房地产金融基础性制度[3] - 将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巩固风险处置成果,稳妥有序推进中小金融机构兼并重组、减量提质[6][7] - 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和资本补充力度,丰富处置资源和手段,保障金融体系稳健运行[7] 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与开放 - 将推动构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协同、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并重、融资期限与产业发展匹配的金融服务新模式[5] - 聚焦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为传统产业优化提升、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壮大提供更多金融资源[5] - 引导不同类型、不同规模机构找准定位、专注主业、错位竞争,实现特色化经营、差异化发展[5] - 近期将新出台9条政策措施扩大跨境贸易高水平开放试点,包括扩大试点范围和轧差结算业务种类,优化贸易新业态主体外汇资金结算[8] - 推动银行外汇展业改革和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提质扩面,目前凭指令即可办理业务的企业数较2020年末增长5倍以上[8] 外汇管理与跨境投融资 - 将加强改革整体谋划,统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项目高质量开放,深化直接投资、跨境融资、证券投资等重点领域外汇管理改革[9] - 9月份推出了跨境投融资一揽子政策,近期将发布实施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境内企业境外上市资金管理等政策[9] - 将加强外汇市场“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管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赋能智慧监管,强化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9] - 2024年我国外汇市场交易量较2020年增长37%,涉外收支规模较2020年增长64%[9] -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涉外收支规模为11.6万亿美元,创历史同期新高[9]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来自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