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港深合作研发“纳米仿天然骨材料” 机器人“灵巧手”在香港孵化深圳量产

大湾区协同创新生态 - 粤港澳大湾区通过深化创新合作,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同频共振 [3] - 香港的科研优势为基础研究提供“软引擎”,深圳完善的产业链为成果转化提供“硬支撑”,形成优势互补 [5] - 各类科研院所如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在湾区落地生根,与高校、企业共建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形成创新集群效应 [6][7] 前沿技术研发与突破 - 香港大学科研团队联合深港力量,成功研发一种新型弹性磷酸钙“纳米仿天然骨材料”,兼具高弹性、高韧性和高强度,能加快骨缺损愈合 [4] - 戴盟(深圳)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创新研发出多模态触觉感知的机器人“灵巧手”,让具身机器人可完成抓取、旋拧等高难度任务,产品已投入量产 [3][10][11] - 广东省智能院孵化企业联合推出全球首款搭乘原创类脑算法的类脑智算体“智者一号”,是超小型移动智能超算平台 [6] 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 港大医学院的纳米仿天然骨材料研究成果已取得内地专利,进入临床转化的前期阶段,团队布局深圳以加速科研成果临床转化 [4][5] - 戴盟公司将其从香港科技大学实验室突破的视触觉感知技术带到深圳,利用当地产业链优势完成从“0-1”到“1-100”的产业化过程 [11] - 粤港澳脑智工程中心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引进孵化5家脑智科技公司,推动“高密度智能计算及长距离无源散热系统”等项目的成果转化 [8] 产业应用与市场展示 - 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低空飞行器等创新成果将在十五运会火炬传递仪式上参与火炬传递或串联路段,展示大湾区产业优势 [3][12] - 戴盟公司的机器人触觉灵巧手产品可精准识别物品尺寸、重量及材质特性,轻松夹取不同形态物品,并能在展览中完成搭积木等精细操作 [10][11] - 大湾区完备的智能硬件产业链、政府快速响应的服务意识及青年人才储备,为像戴盟公司这样的科创企业提供了成长的养分 [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