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订单动态 - 多家头部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近期披露大额订单,买家以制造业企业为主,产品落地场景多为工业领域[1] - 已有7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官宣斩获超亿元或千台以上订单,包括优必选、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等[2] - 优必选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全年已获得超6.3亿元订单,智元精灵G2机器人拿下龙旗科技数亿元订单,原力无限签下2.6亿元订单[2] - 松延动力今年上半年已斩获超2000台商业化订单,合同总额预计突破1亿元[2] - 星尘智能与仙工智能达成人形机器人千台级订单战略合作,订单金额约5亿元,智平方与深圳慧智物联达成接近5亿元合作订单[2] 应用场景分布 - 订单背后的买家多为制造业领域企业,其次为高校、政府单位,产品落地以工业场景为主,高校科研、文娱导览场景其次[2] - 智元精灵G2前期将重点应用于平板产线,实现消费电子组装制造场景的批量落地[3] - 智平方轮式双臂AlphaBot系列机器人将进入惠科全球生产基地,覆盖仓储物流、上下物料、零部件装配到质检测试等全流程[3] - 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获车企订单,东风柳汽部署20台于汽车制造工厂[3] - 宇树科技订单以B端为主,包括科研类高校、政府以及传媒、公共安全以及供应链企业等[3] 技术发展路径与行业认知 - 人形机器人被引入工业场景主要目的在于获取真实场景数据,基于数据完成技术迭代与升级[1][4] - 工厂看重机器人的"解决方案",而非"人形"形态,业界对机器人上半身承担核心操作终端功能争议不大,争议主要集中在下半身移动方式是双足还是轮式[4] - 轮式机器人优势是成本低、稳定性强,但双足人形机器人因资金涌入多、产业链成熟,成本下降幅度更快,部分双足机器人成本已与轮式接近[5] - 足式机器人与轮式机器人在工业场景定位不同,轮式机器人在地面平整工厂有优势,足式人形机器人在通过性差环境中更适配[5] - 未来三年竞争将是"真实场景闭环"竞争,哪家公司机器人能在更多真实商业场景中部署工作并将数据反哺迭代优化,就能构筑护城河[5] 行业挑战与瓶颈 - 人形机器人目前能力尚不足以处理多种通用任务,在量产、技术、场景等方面还有障碍要跨越[6] - 行业存在品控鸿沟、量产瓶颈、人才缺口以及伦理鸿沟等四大堵点,高性能核心零部件规模化供给存在品控鸿沟,系统集成与测试复杂度带来量产挑战[6] - 行业共性瓶颈是场景必要性不够,导致"场景—销量—成本"良性循环无法实现,缺乏场景导致缺乏数据迭代支撑,产品迭代速度慢[6] - 技术层面可靠性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特斯拉Optimus因手部技术瓶颈可能延期发布,精密装配领域灵巧手需提升精细操作能力,产线对效率要求严苛[6][7] - 当前订单多属于"试点验证"性质,离"商业性价比"仍有距离,试点项目核心目标不是计算ROI,而是共同定义未来规模化产品的技术规范和场景边界[7]
人形机器人大单频现!“进厂打工”拥抱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