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核心范式转变 - 城市更新正推动业主和运营商从传统“收租管理”思维转向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以在地资源为驱动、以产品力构建为基准的精细化、特色化、可持续运营新范式 [1][3] - 老旧商办物业的更新本质是运营模式的系统性升级和资产价值重塑的战略契机,而非简单的硬件翻新或空间重构 [3] 老旧商办物业面临的挑战与需求 - 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楼龄超过15年的办公楼已接近三成,80%的现存建筑楼宇到2050年仍将使用,商办物业改造需求体量巨大 [2] - 老旧物业硬件系统普遍老化,存在电梯效率低、空调系统能耗高、电力容量不足、消防设施落后等问题,推高物业管理支出 [3] - 空间设计滞后,传统布局难以匹配现代企业对灵活工位、协作空间、健康环境的需求,物理缺陷限制改造潜力 [3] - 缺乏LEED及WELL等绿色认证的资产将面临融资成本上升、租户流失等ESG合规压力 [3] 上海城市更新的政策与模式创新 - 上海出台突破性政策,允许商业金融用地上的商业楼宇兼容人才公寓、租赁住房等功能,核心在于功能兼容和规划弹性,而非用地性质的根本变更 [1][5] - 政策通过精细化管理、审批许可和正负面清单机制,在保留土地原用途下嵌入新功能,以提升土地复合利用效率、缓解商务楼宇空置 [1] - 上海模式强调制度弹性化,从刚性管控转向功能兼容,并探索“商务单元”和“三师联创”机制推动片区更新 [5][6] - 以真如商务单元为例,围绕轨交构建复合多元的片区更新,联动文化资源和公共空间,提升人才公寓与社区配套,增强空间效能 [6] 片区更新的难点与成功要素 - 推进“片区更新”的最大难点在于多方利益协调,产权碎片化导致更新主体多元、利益诉求分散,拆迁谈判成本高、周期长 [8] - 跨部门协同机制不健全,规划、住建、交通、生态等条线缺乏高位统筹与数据共享,易形成政策断点 [8] - 存在重建设、轻运营的惯性思维,后期缺乏专业化、市场化运营支撑,难以释放片区长期活力与资产价值 [8] - 成功的片区更新需以“精准锚定客群+激活本地基因”为双轮驱动,深入挖掘并转化历史文脉、滨水空间等在地资源,并基于实际服务人群进行精准需求匹配 [9] 资产转型与功能优化路径 - 城市更新赋予老旧资产“二次定位”机会,可主动探索“商改科”、“商改产”、“商改保”等创新路径,对接区域产业规划 [4] - 上海多个商务区如南京西路、苏河湾、北外滩、徐家汇等正在重新审视载体空间和推进功能优化研究,寻求构建区域价值和活力的方法 [7] - 以小陆家嘴更新方案为例,通过“滨水、环绿、建核”核心,构建全天候立体慢行系统,连接地标建筑与江边绿地,弱化潮汐通勤、强化在地归属 [6][7]
硬件老化、ESG合规压力大一线城市老旧商办资产增多 仲量联行吕玫:城市更新带来“二次定位”机会,将激活巨大市场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