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今年中国医药对外授权合作破千亿美元,但基础研究薄弱问题还未扭转|“十五五”产业前瞻

中国医药创新成就 - 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总金额在2023年历史上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 [1] - 中国肿瘤领域近十年发生巨变,中国医生正成为大型国际研究的主要研究者,而在20年前只能参与小型桥接试验或听取报告 [3][4] - 中国新药临床研究水平提升,推动创新药在全球崛起 [5] 中国医药创新面临的挑战 - 行业面临的核心挑战是源头创新能力不足,基础研究驱动力缺乏 [2] - 全球前二十跨国药企的潜在first-in-class在研管线占比为38%,而中国前二十药企该数据仅为13% [2] - 当前生物医药领域的核心技术如抗体技术、CAR-T、基因治疗并非源自中国,缺乏持续性、源头性的技术输出 [2] - 中国药物研发存在研发扎堆、国际临床研究布局欠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效能亟待提升等问题 [2] - 药物研发主要集中在快速跟进和优化,在新靶点、新机制、新技术的原始创新上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差距 [6] 挑战的具体表现与根源 - 疾病谱系匹配失衡,“两大三特”疾病(重大慢性疾病、重大传染病、儿童用药、罕见病药物、特殊场景用药)用药需求迫切 [2] - 产、学、研协同存在协调不力和断链问题,大学和研究所的基础研究与临床需求脱节 [7] - 许多药企因人才、资金缺乏和短期利益驱动,更倾向快速跟进和同类更优策略 [7] - 临床医生虽能发现迫切需求,但缺乏将需求转化为研究的资源、经费与能力 [7] 政策与行业应对方向 - 国家层面提出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基础研究战略性、前瞻性、体系化布局,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比重 [1] - 新一轮“创新药国家重大专项”将进行顶层设计,实现从产品导向向能力导向转变,追求品种、人才、平台的“三位一体”建设 [8] - 专项重点从强调中下游产业链向上游创新链转变,重点关注新靶点、新机制、新理论,全力做原研药 [8] - 专项支持从针对10类重大疾病向临床需求转变,聚焦“两大三特”等以病人为中心的未满足需求 [8] - 专项支持从仿制药在内的药物研发向重点支持原创新药研发转变,仿制药不再被纳入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