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竞争态势演变 - 汽车行业竞争已从生产制造和配置比拼延伸至智能驾驶全链条,单点智驾功能突破难以破局,核心竞争力在于支撑持续迭代的体系化组织与系统化技术[1] - 智驾成为车企差异化竞争核心抓手,行业预计今年L2级智驾渗透率将超60%,但同质化问题加剧,多数车型功能描述高度重合,用户感知差异弱化[1] - 行业从“功能竞争”进入“体系竞争”阶段,需将智驾与智能座舱、电子电气架构等核心领域深度融合,通过车企底层能力实现技术进化[3] 智驾技术普及与市场影响 - 通过体系化技术降本与高效研发,智驾能从高端选配转变为主流标配,成为打破价格内卷的有效利器[5] - 2025年1至6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L2级及以上辅助驾驶功能装车率已超过82.6%,较上年同期提升约12个百分点,其中16万元以下细分市场智驾功能装车率出现明显增长[6] - 政策推动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正加速智驾功能走向“大众刚需”,为打破价格“内卷”、激活市场需求提供新路径[6] 安全与创新的平衡 - 政策层面加速收紧监管边界,相关法规涉及智能驾驶责任条款的完善均指向“安全优先、规范发展”的智驾监管方向[1] - 行业从“技术狂飙”转向“安全理性”,需建立“安全是底线”的行业共识,平衡创新速度与安全底线[7] - 应完善ISO26262和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相关法规,确保智能驾驶系统符合功能安全和网络安全要求,并为每个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制定清晰的安全标准和验证流程[7] 企业技术路线与战略选择 - 针对“全栈自研”与“生态合作”两条技术获取方式,企业需结合自身目标、特长与能力进行选择,行业普遍采用“核心自研+开放共生”模式[9] - 北汽的策略是掌握定义产品和系统集成的主动权,以及测试验证的核心技术体系,确保对技术迭代节奏和系统整体体验的掌控力,并与华为、小马智行等20余家头部企业建立战略合作[9] - 技术储备的深度直接决定了量产落地的速度与质量,是“合规通行证”,需重点投入数据闭环和电子电气架构等具有跨越技术周期价值的底层能力[11] 体系化实践与资源协同 - 北汽构建“一核三环”智能网联安全开发体系,将安全贯穿技术开发、过程保障、测试验证、上路运行全流程,并通过仿真测试、实车测试、云端协同测试提升场景覆盖与验证效率[8] - 行业应打破技术壁垒,共享测试资源,避免部分车企在测试场景、验证设备上的重复投入,让全行业在更高安全起点上进行创新[8] - 北汽坚持“L2普及到L4落地”的全层级发展策略,以确保技术在安全前提下不断迭代,并为未来3至5年更高阶智能驾驶和“软件定义汽车”打下基础[11]
智驾不是 “功能竞赛”!独家对话北汽研究总院副院长郑新芬:行业已进入 “体系竞争” 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