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37.25亿元,同比增长13.6%,环比增长48.9% [1][2] - 2025前三季度公司净利润1.84亿元,同比增长72.6%,环比增长37.3% [1][2] - 剔除股份支付及外汇汇兑亏损影响后的经调整净利润为2.16亿元,同比增长45.7%,环比增长31.2% [2] 业务增长驱动力 - F端(综合金融客户端)及B端(企业端)企康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1.5%,是增长核心引擎 [2] - 截至2025年9月30日,累计服务企业客户数量已超过4500家,B端付费用户数较去年同期增长达30.6% [2] - 家医会员权益覆盖用户数已突破4000万人 [8] 战略协同与深化 - 医险协同深化,平安近2.50亿个人客户中有近63%同时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权益 [6] - 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权益的客户,其客均合同数约3.38个、客均AUM达6.34万元,分别为不享有该权益客户的1.6倍、4.0倍 [6] - 2025年前三季度,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权益的客户已覆盖平安人寿近70%的新业务价值 [6] 技术赋能与创新 - 发布覆盖全场景、全周期、全生态的"7+N+1"AI医疗产品矩阵 [7] - AI赋能使复杂疾病MDT治疗方案准确率提升至近90%,家庭医生客均服务成本同比下降约52% [7] - 居家养老服务权益用户数较2024年末显著增长41% [8] 行业政策与宏观环境 - 《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和"推动老有所养",与公司AI医疗及居家养老业务高度契合 [9][10] - 政策强调"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和"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公司O2O健康服务模式成为范例 [9] 市场表现与资金动向 - 三季报发布当日股价回撤4.33%,但当日主力资金净流入高达2334万元,其中超大单净流入达2046万元,呈现"主力吸筹"迹象 [1][13] - 公司年初至今股价涨幅达到130.65%,在AI医疗板块中位列第二 [15][16] - 当前市盈率为177.3倍,总市值309亿元 [16] 机构观点与估值 - 摩根士丹利指出公司在平安集团金融及企业用户中的渗透率仍处于低位(分别约为8%和5%),意味着未来提升空间广阔,给予"与大市同步"评级,目标价16.3港元 [17] - 花旗重申"买入"评级,目标价20港元,强调公司聚焦F端和B端的战略清晰,与母集团协同效应将持续深化 [17]
卡位“十五五”AI与养老战略规划,拆解平安好医生三季报背后的估值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