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雷军:孤注一掷的“最后一战”?
雷军"最后一战"的号角,逐渐成为一曲悲壮与豪情交织的乐章。 这种破釜沉舟的姿态,对公司内部而言,是统一思想、凝聚全公司之力的战前动员;对外界而言,是向 资本市场、供应链伙伴和潜在用户展示的绝对信心。而他投入的这种资金规模确保了项目在起步阶段不 至于捉襟见肘,避免了其他新势力早期饱受的资金链困扰。 从某种意义上讲,雷军造车称得上是一次基因传承——用"小米模式"复刻汽车。其底层逻辑,是对小米 成功模式的一次极限测试与跨维度复刻。 小米在市场立足靠的是"硬件+新零售+互联网服务"的铁人三项。在汽车领域,这套模型被清晰地映射 为"智能电动车+ 新零售与服务体系+ 软件与生态服务"。 事实上,雷军的野心,从来都不仅仅是造出一台车,而是要打造一个"移动的智能空间",将其纳入小米 的"人车家全生态"闭环。这意味着,汽车将成为小米生态中最大、最复杂、也是绝对核心的一个终端, 它承载着将用户牢牢锁在小米体系内的战略使命。 在中国商业版图中,雷军是一个无法被忽略的坐标。他从程序员到管理者,从天使投资人到创立小米, 用"互联网思维"颠覆了消费电子市场,构建起一个庞大的智能生态链。然而,在外界认为他功成名就之 时,却毅然选择了一条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