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整体拿地态势 - 2025年1-10月TOP100企业拿地总额7838亿元,同比增长26.4%,延续增长态势,但增幅较1-9月大幅收窄[1][2] - 拿地企业结构以央国企为主,拿地金额前十企业中8家为央国企,部分民企如浙江、四川的多家民营房企拿地较为积极[2] - TOP10企业新增货值总额10449亿元,占TOP100企业的48.1%,新增货值门槛为72亿元[2] 领先企业新增货值排名 - 中海地产以1870亿元新增货值位列第一,招商蛇口新增货值规模为1807亿元位列第二,两家企业均通过获取上海城市更新项目使货值大幅提升[2] - 绿城中国新增货值规模为1209亿元,位列第三[2] 企业拿地策略与模式 - 10月多宗土地拿地方为联合体,企业倾向于联合拿地以应对市场不确定性,实现风险共担[3] - 联合体形式多采用“央企+地方国资”,也有部分“房企+资方”形式,部分项目通过联合拿地提前锁定项目以代建形式展开[3] - 代建企业前期介入项目,通过引入资方代持股或小股操盘与委托方合作拿地获取项目代建的案例屡见不鲜[3] 区域与城市拿地分布 - 从城市群看,长三角TOP10企业拿地金额2617亿元位居四大城市群之首,京津冀TOP10企业拿地金额1020亿元位列第二,中西部TOP10企业拿地金额588亿元位列第三[4] - 从重点城市看,央企、国企和地方国资仍是主力,招商蛇口在北京、上海、南京、成都四个城市拿地金额均进入前十[4] - 头部企业聚焦核心城市补仓,建发在杭州、北京、苏州和成都拿地金额进入前十,绿城和保利均在3个城市拿地金额位列前十[4] 高总价地块成交情况 - 10月全国住宅用地成交总价TOP10地块中,上海有4宗入榜总成交金额高达170亿元,其中静安区一地块以77亿元位列第一[5] - 北京有2宗地入榜总成交金额为54亿元,西安、广州、苏州和东莞各1宗,入榜地块中有4宗为联合体拿地[5]
中指研究院:1-10月TOP100房企拿地总额同比增长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