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背景与定性 - 荷兰以国家安全为由,使用冷战时期法律抢夺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控股权,事件被定性为针对中国10.2万亿美元海外资产的“火力侦察”[1] - 中资在安世半导体濒临破产时投入340亿元将其盘活,并将其打造为全球第三大功率半导体企业[1] - 该操作被视为对私有财产规则的粗暴践踏,背离全球化时代的商业逻辑[1] 各方战略意图与考量 - 美国与西方选择荷兰出手,因其手握ASML光刻机,意图借此卡中国半导体产业脖子,而美国、德国、日本因在华资产丰厚怕遭反噬,英法则缺乏制衡筹码[3] - 中国的目标被描述为打破技术霸权,利用稀土等战略王牌进行精准反击,并通过自主创新重塑行业格局[11] - 10.2万亿美元海外资产被视为中国积累的财富,巧取豪夺行不通[11] 事件直接经济影响 - 安世半导体70%产能扎根中国,其芯片断供已导致欧洲车企库存告急,部分生产线面临停摆[3] - 欧洲企业制造商协会(ACEA)声明指出,替代供应商认证需数个月,短期内无法弥补缺口[3] 稀土资源的战略地位 - 中国稀土行业协会2025年报告显示,全球92%的重稀土高纯精炼产能集中在中国,70%的稀土精炼专利由中国掌握[5] - 制造光刻机核心组件(如钕、铽)的高层分离技术为中国所独有[5] -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2025年数据显示,中国稀土储量占全球36.7%,并掌控全产业链闭环[9] 反制措施与效果 - 2025年10月稀土出口管制升级后,ASML出现供应链延迟[7] - 中国市场占ASML 2024年营收的36%,成为其无法承受的软肋[7] - 美国的CORE-CM计划试图推动稀土自主,但至今连高纯氧化物都无法量产[7] 长期格局与趋势 - 海外稀土替代产能至少需要5~8年才能成型,远水难解近渴[9] - 荷兰的霸权操作已开始反噬,表现为ASML供应链告急、欧洲车企持续施压、荷兰国内相关就业受冲击[9] - 掌握核心能源与技术被视为真正的底气,在此博弈中中国的胜算被判断为越来越大[13]
抢安世只是试探?美西方的真正目标:中国10万亿美元海外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