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从深海取火到机器人之舞:一场照见湾区科技未来的火炬传递

火炬传递的科技应用 - 全球首个5G-A人形机器人“夸父”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机器人独立火炬传递,其手持重达1.6公斤的火炬并以高度拟人姿态奔跑,且未为传递任务进行专门改造 [3][9][10] - 机器狗在火炬传递中参与吉祥物交接,无人驾驶汽车在广州站完成了全运会史上首次无人驾驶车火种传递,行程6.8公里 [3][12] - 火炬“源火”通过太阳能引燃自南海1522米深处开采的可燃冰获取,实现了深海原位取火 [1][5] 可燃冰资源与产业 - 可燃冰能量密度约为煤的10倍、天然气的2至5倍,燃烧后污染远小于传统能源,我国海域可燃冰总储量约达800亿吨油当量,其中南海为核心富集区、约占总储量80% [5][6] - 广东科研团队突破深海原位取火技术,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自上世纪90年代末启动南海可燃冰资源调查,并于2015年发现的海马冷泉成为本次圣火采集地 [5][8] - 可燃冰开采被誉为“能源领域的登月工程”,展示了广东在深海能源勘探开发领域的技术实力 [5] 机器人及新能源汽车产业 -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超10万家机器人相关企业,2025年上半年其内地九市工业机器人出口量占全国32.3%,相当于全国每出口3台工业机器人就有1台产自广东 [12] - 2024年广东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43%、占全国1/4,相当于全国每4台新能源汽车就有1台为“广东造” [12] - 人形机器人“夸父”由深圳乐聚机器人研发,其标准化量产能力是广东机器人产业迈向成熟的关键标志 [10][12] 区域科技创新实力 - 2024年广东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3.6%,高新技术企业约7.7万家,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 [13] - 在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中,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首次超越“东京-横滨”跃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这反映了三地在国际专利申请、科研产出及风险资本活跃度方面的优势 [13][15] - 火炬传递体现了粤港澳大湾区“一国两制”背景下区域协同创新的巨大潜力和全球竞争力的提升 [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