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从“非常”到“日常” 人形机器人渐成消费新宠

文章核心观点 - 人形机器人行业在“双11”期间展现出强劲的消费需求,标志着该行业正从萌芽阶段迈向成熟,一个万亿元级的新赛道正式开启 [1] - 行业爆发是技术突破、生态完善和市场需求叠加的必然结果,2025年被业内视为“量产元年” [1][3][8] - 资本与政策双重驱动产业加速发展,应用场景从消费端向工业端持续扩容 [5][7] 市场表现与消费者需求 - “双11”期间人形机器人销售火爆:单价9998元的500台“小布米”两天售罄,售价2.99万元起的Booster K1在20分钟内被抢购一空 [1] - 京东平台数据显示,智能机器人品类成交额同比增长超过5倍 [3] - 消费者购买动机不仅在于产品功能,更看重其带来的新鲜感、未来感及情感陪伴价值 [1] - 线下快闪店体验拉动了消费者互动与需求探索,但部分消费者因价格与功能匹配度问题仍持观望态度 [1][2] 行业格局与发展阶段 - 行业目前几乎不存在直接竞争,客户乐于尝试各式产品,整个行业尚处于萌芽发展阶段 [1] - 商业化路径清晰:纯消费级主打千元级玩具(寓教于乐、情感陪伴);准消费级为万元以上(复杂动作、支持二次开发) [2] - 预计2025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达52.95亿元(占全球27%),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达82.39亿元(占全球50%),2030年具身智能市场规模将达1037.52亿元 [5] 技术与产品演进 - 增长核心驱动力在于大模型技术的突破,使机器人从“点到点施教”升级为具备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的智能体 [3] - 当前产品存在短板:复杂环境中泛化能力受限,任务执行成功率未完全达预期,主要受限于数据不足 [7] - 消费级人形机器人目前复杂任务能力不足,情感交流显机械,促使消费者提出更高需求 [9] 资本与政策驱动 - 资本踊跃入局:2024年人形机器人领域投融资事件93件,2025年一季度国内融资总额已超2024年全年总额的65% [5] - 政策积极催化: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具身智能”“智能机器人”纳入工作范畴,“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将其列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7] - 资本推动下,产业成熟不仅体现在终端产品场景渗透,也带动了上游减速器、电机等核心零部件企业的蓬勃发展 [6] 未来展望与发展路径 - 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个人电脑、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下一代消费电子明星产品 [8] - 未来发展需多方协同:技术持续进步、产品设计融入可升级理念、市场层面丰富营销策略、政府考虑纳入消费补贴范围 [9] - 产业需降低成本、拓展场景、创新模式与完善生态,构建“低价不低质、单一功能向综合服务升级”的格局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