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稀土霞光——记“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的卓越人生   

徐光宪生平与学术背景 - 1920年出生于绍兴知识分子家庭,经历抗日战争时期的颠沛流离求学[2] - 1940年从宁波高工毕业,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2] - 1948年公派赴美留学,先后在华盛顿大学获硕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获物理化学博士学位[3] - 1951年放弃美国优厚待遇毅然回国,任教于北京大学化学系[4] 科研方向与学术贡献 - 科研生涯经历四次重大转向,均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从量子化学转向核燃料萃取化学(1960年),再转向稀土分离研究(1972年),后转向配位化学和稀土功能材料[5] - 形成"立足于基础研究,着眼于国家目标,不跟外国人跑"的科研信条[5] - 1972年带领团队攻克稀土溶剂萃取分离世界性难题,发现"恒定混合萃取比"规律[6] - 创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串级萃取理论,引发中国稀土工业革命[6] 稀土产业实践与应用 - 串级萃取理论应用于包钢三厂工业试验,独创"三出口"工艺使单一稀土产品纯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7] - 理论成功应用于白云鄂博矿稀土分离生产,解决长期困扰产业的稀土选矿冶炼难题[7] - 晚年持续为稀土产业发展建言献策,推动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7] 荣誉与人才培养 - 2008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还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等多项国家级奖励[8] - 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8] - 在北京大学执教数十载,培养黎乐民、严纯华、黄春辉、高松等四位中国科学院院士[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