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卖掉经营权,留住品牌权:外资的“知产底牌”
这样的故事在快餐行业早有先例。 11月4日的一纸公告,让咖啡圈和资本圈都炸开了锅。 星巴克宣布将其中国业务60%的股权出售给博裕资本。换句话说,这个曾被视为"外资直营模式最后堡垒"的品牌,也选择了"卖掉经营权"这条路。 然后你仔细读条款,会发现星巴克果然保留下了"灵魂"和"话语权"——商标、品牌、配方、店面设计、供应链标准,全部仍归总部所有。 这不是首例。 A面"卖经营权、保品牌"——麦当劳、星巴克、可口可乐把门店或装瓶厂甩给本地资本,却牢牢攥住商标、配方、门店手册,全球90%以上消费品牌选这 条路线; 2016年,百胜集团(肯德基、必胜客母公司)出售中国业务经营权,成立"百胜中国",并在香港上市; 2017年,麦当劳也以类似方式成立"金拱门中国",由中信资本与凯雷基金控股。 这两起交易有一个共同点:品牌总部退出了日常经营,但保留了品牌和IP授权权利。那套关于油温、时间、口味的标准化背后,就是知识产权与品牌许可 制度在发挥作用。 而现在,星巴克成了接力棒上的第三位。 这些企业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已经在中国市场度过了黄金期,面临本地竞争、成本上升、增长放缓。 换一个人来经营,或许是现实的选择。但从商业的底层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