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片仔癀和同仁堂作为中药行业龙头企业,正面临核心产品价格下跌、业绩下滑、品牌老化和增长乏力等多重挑战,反映出传统中药老字号在行业结构性调整中的转型阵痛 [2][3] 片仔癀业绩与市场表现 - 片仔癀锭剂价格从2021年黄牛炒至1600元/粒的高点,跌至2025年第三季度的650元/粒,已跌破760元的官方指导价 [2] - 公司2025年前三季度出现营收利润双降,第三季度扣非净利润同比下跌超50%,为近十年来最差季报 [2] 同仁堂业绩与市场表现 - 同仁堂2025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2.8%,第三季度单季利润降幅逼近30% [2] - 公司核心产品安宫牛黄丸等陷入销量增长困境 [2] 同仁堂核心产品面临的挑战 - 安宫牛黄丸等经典名方因早年公布配方,导致广誉远、宛西制药、九芝堂等多厂家可生产同类产品,市场竞争激烈 [4] - 2024版国家医保目录将安宫牛黄丸统筹支付范围收窄为"急诊或住院患者",且明确对含天然麝香和天然牛黄的"双天然"产品不予支付,直接抑制医保渠道消费需求 [5] - 市场对安宫牛黄丸的认知回归理性,其作为"预防中风神药"的过度营销所催生的囤货和投资泡沫破裂,二手回收价格从千元以上跌至数百元 [5] - 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利润总额同比下降36.43%,扣非净利润同比下降32.86%,主因市场环境影响导致销售减少 [6] 品牌与市场脱节问题 - 消费需求代际更替,3亿Z世代将中药消费推向"健康管理"新场景,追求便捷化、时尚化产品形态,而同仁堂仍将安宫牛黄丸定位于"中风急救",未能延伸至健康预防等年轻化场景 [8][9] - 中老年核心客群开始注重"循证依据",但安宫牛黄丸的高质量临床研究数据不足,仅靠"百年传承"说辞难以维持信任 [10] - 市场上存在北京同仁堂、南京同仁堂、天津同仁堂等多个品牌主体,股权和实控人差异明显(北京为北京市国资委控股的国企,南京为青岛市国资委控股的国企,天津为自然人张彦森控制的民企),导致消费者认知混乱 [10][11] - 南京同仁堂绿金家园因广泛授权贴牌生产,2023年因误导消费者被罚款100万元,进一步损害品牌公信力 [11] - 北京同仁堂与天津同仁堂的品牌纠纷持续多年,2024年北京同仁堂通过取得天津同仁堂60%股份控制权暂缓纷争 [11] 研发投入与创新不足 - 中药行业研发投入普遍偏低,2024年70家中药企业平均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仅为2.96%,远低于化学制药企业的10.93% [13] - 同仁堂近三年研发费用在2.1亿-2.8亿元,仅占营收的1.5%-2%,研发方向多集中于传统品种工艺改进,如复方小活络丸等,创新药布局薄弱 [13] - 2024年研发项目显示,复方小活络丸等临床研究投入2314.68万元,但占营收比例仅0.12% [14] 第二增长曲线探索 - 云南白药通过跨界推出牙膏等产品,实现从"药品"到"大健康"的赛道跨越,年销量超50亿元,占据国内牙膏市场近20%份额,为行业树立标杆 [15] - 同仁堂尝试跨界如壮骨药酒等产品,但2023年仅披露一个酒类研发项目(国公酒药效学研究),投入675万元,且京东售价24元/瓶的品牌定位模糊,未能形成强关联特性 [15][16][17] - 公司营收仍以医药工业(如安宫牛黄丸)和医药商业板块为主,其他业务规模未达单独披露标准,缺乏新增长点 [18]
片仔癀的“中年危机”,同仁堂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