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贝达药业三闯港交所:资金告急、产品断档、研发缩水 “四驾马车”失速IPO能否成为救命稻草?

公司H股上市计划 - 公司拟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为四年内第三次向港股发起冲击[1] 财务状况与资金压力 - 2025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27.17亿元,同比增长15.9%,但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23.86%至3.17亿元[2] - 2025年前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6.68亿元,同比下滑19.6%[2] - 截至2025年9月,流动资产14.84亿元,流动负债19.27亿元,流动比率0.77,速动比率0.59[2] - 期末货币资金4.14亿元,可交易性金融资产7760万元,但短期借款与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合计达11.24亿元[2] - 与合作伙伴存在1.8亿元欠款纠纷,部分款项逾期已超两年,合作伙伴已计提1800万元坏账准备[3] 产品管线与市场竞争 - 公司收入高度依赖上市十四年的第一代EGFR-TKI药物凯美纳,2016至2019年其收入占比超96%[4] - 第三代EGFR-TKI药物贝福替尼(赛美纳)市场表现低于预期,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销售额未达主营业务收入10%的披露门槛[4] - 公司拥有八款上市产品,但主营收入主要由凯美纳和贝美纳支撑,其他产品未形成规模贡献[5] - 2025年6月获批的CDK4/6抑制剂康美纳面临辉瑞哌柏西利、恒瑞医药达尔西利等竞品占据的市场[5] - 2025年7月上市的奥福民(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为参股公司产品,公司仅享有特定区域经销权,对业绩拉动有限[5] 研发与费用情况 - 研发费用持续收缩,2024年同比下滑21.59%至7.17亿元,2025年前三季度再度同比下降2.88%至3.73亿元[8] - 研发人员从2022年的647人降至2024年底的327人,裁员比例接近50%[8] - 2024年9月,董事、资深副总裁兼首席科学家王家炳因个人原因辞职[8] - 2025年前三季度管理费用达3.72亿元,同比增长26.45%,销售费用达9.29亿元,同比增长6.72%,财务费用为0.62亿元,同比增长78.26%[9] 战略合作与投资 - 公司提出市场销售、新药研发、战略合作、创新生态圈“四驾马车”协同发展战略,但成效不显著[7] - 通过投资拓展业务边界,如投资瑞普晨创布局糖尿病细胞疗法,战投禾元生物并持股7.47%成为第三大股东[7] - 合作项目多处于早期阶段,短期内难形成业绩支撑,如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产品市场空间及认可度存在不确定性[7] - 参股多家生物科技公司,但2022年至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股权投资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持续为负[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