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核心问题:产能过剩与恶性竞争 - 2024年国内动力电池建成产能超过2000GWh,但总产量不及900GWh,产能利用率不到50%,远低于75%的良性循环指标 [1][4] - 行业价格战愈演愈烈,电池价格持续下降,已逼近甚至跌破不少二三线电池厂的成本价 [1] - 近三年间储能系统价格下降了约八成,近期某个集采项目的中标价格甚至低过0.4元/Wh,严重偏离成本 [4] - 企业盈利能力明显下滑,进而影响研发投入 [1] 产能过剩的成因 - 大量热钱涌向锂电池行业,缺乏整体规划,重复建设明显,目前注册的储能企业已经超过30万家 [6] - 2023年100余家投资主体的锂电池投资扩产项目产能总计超过1600GWh,2024年又新增50余个动力电池领域投资扩产项目,产能总计超过400GWh [6] - 部分地方政府是重复建设的重要推手,无序招商引资,在未充分调研和规划的情况下扩大生产,其中不少是低端产能 [6] - 部分锂电池企业难以依靠自身盈利水平实现良性发展,只能依靠政府补贴等非主营业务维持运转 [5] 解决路径一:产能精准管理与退出机制 - 建议实行窗口指导,严控新增产能,压减多余及落后产能 [6] - 推动企业在现有产能的基础上进行产能置换和质量升级,对技术能力弱、质量管控水平差的新增产能项目严控审批 [6] - 建议对新开建设产能进行检测认证,对项目的技术含量、利润贡献率及能源消耗水平进行全方面评审评价 [7] - 鼓励头部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兼并落后产能,进行质量升级 [7] 解决路径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 行业滋生技术侵权、抄袭等现象,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1][8] - 龙头企业面临人才被竞争对手挖走、技术随之被带走的情况,造成巨大损失,例如宁德时代累计研发投入超800亿元,拥有及在申请专利合计43000多项 [9] - 锂电池企业知识产权维权较为困难,存在取证难、维权成本高、维权周期长等问题 [10] - 中国企业海外专利布局不足,面临海外侵权风险,例如欣旺达在德国市场遭遇专利诉讼 [10] 解决路径三:拓展应用场景与加强科技创新 - 应开拓多元化应用场景,如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无人机等,以拓展锂电池市场 [13] - 建议将财政补贴从产能建设转向技术攻关,对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前沿领域研发投入给予补贴 [13] - 锂电池企业应围绕综合效率、安全可靠性、全生命周期成本等核心价值展开创新与竞争 [14] - 头部企业应发挥“领头羊”作用,以技术引领推动产品迭代升级,从“卷价格”转向“卷新质生产力” [15]
瞭望 | 锂电池行业如何打赢“反内卷”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