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玩家”即将登场、投资端动作频频,AIC市场扩容提速
AIC市场格局演变 - 首家股份制银行系AIC兴银投资获批开业,注册资本100亿元,打破国有大行主导格局[1][3] - 政策东风推动市场扩容提速,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邮储银行于2025年密集获批筹建AIC,注册资本在100亿至150亿元之间[5] - 市场竞争格局将重塑,未来或形成国有大行强在规模与政策资源、股份制银行胜在机制灵活与产业深耕的差异化态势[1][6] - 预计主要股份制银行及头部城商行将基本完成AIC布局,行业数量或翻倍[6] AIC投资活动与基金落地 - 投资端呈现活跃态势,各类基金接连落地,例如首期规模500亿元的江苏社保科创基金和整体规模将放大至200亿元的深圳市建源政兴股权投资基金[7][8] - 国有大行旗下AIC投资进展显著,工行设立28只基金,农行设立13只基金认缴规模超百亿元,中行设立15只基金认缴规模超110亿元,建行设立9只基金,交银资本管理基金41只认缴规模262.6亿元增幅41.72%[9] - 基金采用“母基金+直投”或“母子基金”等创新架构,重点支持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7][8] - 投资活跃反映政府引导基金与社会资本合作趋势,旨在将长期资本引入科技创新领域,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0] AIC的功能与战略意义 - AIC通过专业化、市场化的债转股及相关业务,优化企业资本结构,降低杠杆率,服务新质生产力,为实体经济注入高质量发展新动能[3] - 机构投资者在调动大规模资金、支持国家战略产业方面具有优势,资金配置逻辑强调风险分散和长期持有,体现“耐心资本”特性[10] - 银行系股权投资正朝着更加专业和细分的方向发展,在支持实体经济、促进产业升级方面发挥更大作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