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表现 - 2025财年上半年全球销量同比下跌7.27%至148万辆,中国和日本两大核心市场销量分别大幅下滑17.6%至27.9万辆和16.5%至18.6万辆 [1][9] - 半年营收同比下滑6.69%至5.58万亿日元,营业亏损277亿日元,净亏损高达2219.21亿日元,去年同期为净利润192.23亿日元,这是公司五年来首次半年净亏损 [1][9] - 预计2025财年全年营业亏损将达2750亿日元,但公司强调若无美国关税影响(导致上半年营业利润减少1497亿日元),有望实现盈亏平衡 [5][9] 资产负债与现金流 - 截至2025年9月30日,公司汽车业务部门持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2.2万亿日元,但净现金状况为负6600.8亿日元 [10][11] - 若按上半年净亏损2219.21亿日元的速度计算,现有现金储备理论上仅能支撑约2年半的运营 [11] 重组与成本削减措施 - 启动名为"Re: Nissan"的大规模重组计划,核心措施包括全球生产基地从17家锐减至10家,产能压缩至250万辆,并预留50万辆弹性提升空间 [11] - 计划在全球裁员2万人,约占员工总数的15%,其中65%来自制造部门,18%涉及销售及管理岗位,17%来自研发体系 [11] - 出售日本横滨总部大楼,交易价格为970亿日元,预计为2025财年带来739亿日元的特别利润,公司将以"售后回租"形式继续使用该建筑 [12][13] 运营挑战与风险 - 供应链风险持续发酵,因荷兰安世半导体在华工厂产品受出口管制导致关键芯片供应中断,追滨工厂与九州子公司实施数百辆规模的减产,直接影响核心SUV车型Rogue的生产 [14] - 在电动车领域技术明显掉队,纯电旗舰车型艾睿雅在电池能量密度、充电速度和智能驾驶等方面已落后于中国同行,e-POWER混动技术因不能外接充电在中国市场出现"水土不服" [15] - 智能驾驶与车机系统版本低、功能单一,与华为、小鹏等公司的智驾系统相比全面落后 [15] 战略转向与市场定位 - 公司将中国市场视为"Re: Nissan"转型的关键,启动以"Glocal"为核心的战略转向,将产品定义权与研发决策权大幅下放至中国团队 [16][17] - 2025年第四季度将推出三款由中国团队主导开发的新车型:东风日产N6、搭载鸿蒙座舱的全新天籁以及插混皮卡Frontier Pro [17] - 日系品牌在华市场份额持续萎缩,从2025年1月的13.4%下滑至9月的11.6%,而同期丰田在华销量逆势增长8.6%至约83.77万辆,本田虽全球销量下滑但仍有4381亿日元营业利润 [18][19] 行业竞争格局 - 与日系竞争对手差距拉大,2025财年上半年丰田全球销量同比增长5%至478.3万辆,并上调全年盈利预期至3.4万亿日元,本田同期全球乘用车销量下滑5.6%至168万辆但保持盈利 [18][19][20]
日产卖楼关厂裁员,断臂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