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背景与投资策略转变 - 在利率下行和“资产荒”的背景下,保险行业面临资产负债匹配压力,正寻求长期稳定的收益来源 [1] - 保险公司将长期股权投资,特别是破净银行股,作为实现资产负债匹配和稳定收益的重要工具 [1] - 该策略被视为险资穿越周期、平滑波动的“压舱石”,是获取稳定ROE和股息回报的战略选择 [1] 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机制 - 长期股权投资在特定规则下演变为一种“报表魔术”,尤其在投资市净率低于1的“破净”股时效果显著 [3] - 当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时,投资可转为“长期股权投资”并采用权益法核算 [6] - 权益法初始计量遵循支付金额和应占被投企业净资产孰高原则,若支付价款小于等于应占净资产,初始投资成本等于应占净资产额,并将差额计入投资收益 [7] - 举例说明:保险公司花费100亿元购买某PB为0.5倍的上市公司3%股份,其享有的净资产公允价值为200亿元,转换会计科目后可一次性确认100亿元的“营业外收入”计入当期利润 [8][9] 具体案例与操作手法 - 信泰人寿在2023年一季度进入北京银行前十大股东名单,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持有9.94亿股(占比4.7%),提名监事后将该投资转为长股投 [10] - 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信泰人寿持有北京银行的账面余额为117.03亿元,占其总资产比例为4.70% [10] - 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信泰人寿持有浙商银行13.70亿股(占比4.99%),投资金额36.28亿元,期末账面值82.75亿元,占其总资产比例为2.94% [10] - 通过上述操作,信泰人寿在转换为长股投的瞬间增加了百十来亿元的利润 [10] 策略异化的驱动因素 - 2025年基准利率持续下行,10年期国债收益率徘徊在2.5%以下,传统固收资产收益率难以为继 [11] - 新会计准则要求大部分股票投资以公允价值计量,市场波动直接冲击利润表,而长股投采用权益法核算可规避此影响 [11] - 保险公司内部面临“偿付能力”与“利润”双重考核压力,迫使管理层寻找快速改善报表的路径 [12] - 在报表压力与资本补充需求下,部分保险公司将长股投作为一次性改善利润/净资产的自救工具 [13] 战略投资与财技游戏的区分标准 - 判断长股投是“战略投资”还是“财技游戏”的核心可量化标准是可持续现金回报能力,特别是分红现金流 [14] - “好”的长股投其投资收益主要来自被投企业的高ROE和持续、稳定的现金分红 [14] - 具体衡量指标包括未来5年预期分红到手/账面确认收益的比率、分红覆盖投资成本的时间、被投企业净资产增长与ROE可持续性等 [14] - 战略协同案例:2018~2020年中国人寿不断增持万达信息并成为第一大股东,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持股比例达20.34%,旨在加强大健康产业布局 [15][16] 潜在风险与监管建议 - “财技型”长股投会导致利润、净资产与风险披露三方面的系统性失真 [2] - 具体风险包括偿付能力与资本错配风险、流动性与资产处置风险、估值与减值风险累积、以及信任与市场风险 [18] - 监管建议包括明确“重大影响”认定标准、收紧负商誉确认要求、强制性披露长股投市值/账面差异、并在偿付能力评估中设置更高风险权重 [20] - 保险公司内部应加强管控,将分红现金流作为投资效益的首要衡量指标,对单一标的设上限,并优化业绩考核设计 [21]
险企“长股投”增厚利润惹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