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拒绝第三方赚差价,机器人企业转向二次开发

行业战略转向 - 人形机器人行业竞争焦点从硬件性能转向提供更完善的二次开发工具平台,以提升产品易用性和市场竞争力[1] - 多家企业近期密集发布开发平台,包括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慧思开物”SDK、宇树科技的全身遥操作平台、智元机器人的0代码创作平台,标志着平台化工具成为行业竞争的“第二战场”[1][7] - 行业共识认为卖出机器人仅是商业化的开始,用户持续使用和开发应用的能力才是更大考验,平台生态是构建可持续商业模式的关键[9]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平台技术 - 公司开源“慧思开物”具身智能平台SDK,采用分层模型架构而非主流端到端VLA模型,以解决算法黑箱性和动作执行偏差问题[4] - 技术架构由视觉语言模型和世界模型组成“大脑”,VLM部署在云端负责理解指令与规划任务,世界模型负责物理世界建模与预测,二者通过反馈机制实现机器人“自我校正”[5][6] - 平台开发源于实际工业部署痛点,在康明斯工厂部署中发现不同工位任务要求差异大,标准化算法难以适用,完全定制成本过高,需工具解决“最后一公里”落地问题[2][9] 宇树科技平台特点 - 发布全身遥操作平台,用户通过遥操设备可让G1机器人复现人类全身动作,如洗碗、整理衣服、拳击对练等[7] - 平台不仅是控制工具,更是获取大规模高保真人类动作数据的渠道,有望加速公司机器人AI侧的闭环形成并突破表演场景[7] - 公司在硬件优势基础上,通过平台强化数据积累和生态构建,应对行业硬件差距缩小的竞争态势[7] 智元机器人平台定位 - 推出首个0代码、0门槛机器人内容创作平台“灵创平台”,主要面向租赁商等用户,无需编程即可自定义机器人运动表现和“人设”[7] - 平台显著降低使用门槛,据租赁商反馈,若无此平台让机器人跳一支3分钟的舞可能需花费两三万元[8] - 公司为平台设定了付费机制,旨在将原由第三方团队赚取的利润内部化,直接获取软件和服务收益[8] 平台化商业逻辑 - 平台建设前期投入高、周期长,需搭建算法框架并投入人力维护生态,但后期可通过软件订阅、功能付费获得可观收益,并提升用户黏性[9] - 平台竞争最终比拼的是可持续生态构建能力,而非单纯技术迭代速度,用户数量和内容积累的规模效应是核心[9] - 商业化数据对企业资本运作至关重要,平台工具成为企业“带货”抓手和吸引开发者的利器[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