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动力电池出海“大考”:企业如何应对回收挑战

中国动力电池出口表现 - 今年前三季度以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为代表的“新三样”出口总额超9000亿元,其中锂电池贡献近4000亿元,占比超四成 [1] - 今年1—10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累计出口达228.1GWh,累计同比增长43.9%,合计累计出口占前10月累计销量18.5% [1][2] - 动力电池是出口绝对主力,1—10月累计出口为148.5GWh,占总出口量65.1%,累计同比增长37.2% [1][2] 动力电池出口产品结构 - 按材料类型划分,1—10月三元锂电池累计出口87.2GWh,同比增长25.9%,累计占比为58.7% [3] - 磷酸铁锂电池出口量为60.3GWh,同比增长58.7%,累计占比为40.6%,海外市场呈现与国内不同的“四六分”格局 [3] 欧盟《新电池法》的核心要求 - 自2027年起动力电池出口到欧洲必须持有符合要求的“电池护照”,记录电池制造商、材料成分、碳足迹、供应链等信息 [1][3] - 该法规是全球首个将碳足迹作为强制性准入条件的法规,对碳足迹披露、再生材料比例等提出更高要求 [2][4] - 在材料回收目标方面,至2027年钴、铜、铅、镍回收率需达90%,锂回收率需达50%,至2031年钴、铜、铅、镍回收率提升至95%,锂回收率提升至80% [4][5] 海外电池回收面临的挑战 - 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回收网络建设处于起步阶段,面临回收渠道不畅、再生资源跨境运输受限、本土化运营经验不足等挑战 [5] - 电池回收国际化布局面临政策和标准壁垒突出、产能供需不匹配、国际回收逆向渠道尚未打通等挑战 [6] - 欧盟碳足迹核算覆盖全生命周期,而中国目前主要采用工厂法统计,标准体系与国际接轨不足,数据完整性不足 [7] 行业应对与建议 - 建议完善再生资源进口机制,构建跨境回收体系,推动标准互认 [6] - 建议加快行业排放因子数据库整合,推动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支持企业建立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系统 [7] - 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应协同发展,共同推进电池回收体系建设与合规创新 [8] - 具体工作重点包括搭建全国性电池回收平台、国家级电池银行、区域回收示范基地及国家级电池数据中心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