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从后空翻炫技到上岗巡检!高交会五年蝶变:机器人集体“务实”,全产业链瞄准量产落地

行业核心观点 - 机器人产业在五年内从追求视觉奇观的“炫技”阶段,向注重实际应用的“实用”阶段全面转型 [1][2][4] - 机器人应用目前尚未达到大规模工业化水平,仍需在实际场景中逐步推进和优化 [1] - 行业格局从少数企业的单点突破,发展为涵盖核心零部件、整机制造、系统集成到场景应用的全产业链协同生态 [6] 产品形态与功能演变 - 产品形态突破“单一实体”局限,出现多足机器人、轮式机器人、仿生机器人、数字人、机械臂、灵巧手等多种形态 [2] - 功能演示从后空翻等表演性动作,转向自主路径规划、避障、物品操控(如叠衣服、打鼓)、货物搬运及人机实时对话等实用能力展示 [2][4] - 机器狗已成为展会常见形态,其落地应用相对人形机器人更为成熟 [2][6] 应用场景拓展与落地进展 - 应用边界不断拓宽,人形机器人产品已进入工业领域(如汽车工厂搬运零部件)和康养陪伴等与人交互的场景 [6][9] - 机器狗在特定场景(如深圳北站)已实现自主巡逻、旅客引导、反诈宣传等实际“上岗”应用 [7] - 工业场景被普遍认为是机器人(尤其是人形机器人)最先大规模落地的领域 [8][9] 产业链与市场需求 - 展会规模显著扩大,机器人产业链拥有专属展区,参展商数量大增,呈现全环节发展的生态格局 [6] - 市场需求推动技术进步,例如为满足无人配送车大规模量产需求,速腾聚创发布了高精度中长距数字化激光雷达产品 [8] - 工厂端需求明确,旨在替代大规模人工,但当前更看重机器人企业的长期优化能力和泛化能力,而非即刻的工作效率 [11] 技术迭代与挑战 - 产品成熟度通过多轮实际场景反馈持续提升,例如机器狗的重心稳定性等问题得到反复改进 [8] - 人形机器人进工厂面临智能化程度不足、场景需定制化、工作效率尚未超越人工等挑战,进化需要过程 [11] - 关键技术如AI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得到深度迭代,支撑了仿生交互机器人的发展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