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城镇化增速放缓之后,“十五五”城市发展如何破局?

城镇化发展现状与趋势 - 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7%,进入城市发展中后期,城镇化增速放缓成趋势 [1] - 1996年城镇化率越过30%拐点后进程显著加速,“九五”至“十三五”期间经历大规模高速城镇化,各时期年均增幅在1.31至1.48个百分点之间 [2] - “十四五”前4年受疫情影响,年均城镇化率增速降至0.78个百分点 [2] - 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预计“十五五”期间年均增长约0.7个百分点,到2030年城镇化率预计达71.5% [2] “十五五”时期城镇化发展路径 - 推进新型城镇化以“融合”为重要抓手,重点包括区域、城乡、产城、数智、绿色、文化和安全等7方面深度融合 [1] - 需处理好速度与质量关系,以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为主线,核心是实现市民化与城镇化同步 [3] - 城镇化是城乡协调发展过程,需以一体融合为指向,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8]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 2012至2024年农民工数量从2.6亿人增至近3亿人,2014年以来超1.7亿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 [4] -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首要任务,“十五五”规划建议将其摆在首位 [4] - 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就地、就近趋势,外出农民工占比、跨省比重等均下降 [4] - 县城或县级市中心城区成为进城农民工落户意向首选地,县城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重要载体 [7] 城乡融合与县域发展 - 关键推动两项改革:户籍制度改革使进城农民公平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吸引城市资源进入农村 [9] - 县域是城乡融合关键纽带和就近城镇化主要空间,应建立“主导产业短名单”集中资源发展优势领域,并分类施策开展差别化考核 [9] - 调动县级政府动力需将人口市民化等任务纳入干部考核体系,并提升政府能力避免投入动作变形 [9] - 建议通过增发国债置换部分地方政府债务,并增发“新型城镇化特别国债”资金直达县级政府,支持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10] 城市体系优化与协同发展 - 当前城市规模结构存在“两极化”倾向,超大特大城市过度膨胀与中小城市、小城镇活力不足现象并存 [11] - 2010至2023年,超大特大城市由8个增至23个,小城市从489个减至469个 [11] - 同期超大特大城市城区人口占全国城区总人口比重从22.3%提高到40.2%,小城市人口比重从28.3%下降到18.6% [11] - 建成区面积方面,超大城市增长1.92倍占比从16.8%增至30.7%,小城市仅增长19.3%占比下降8.2个百分点 [11] - 需以现代化都市圈和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中心城市体系为主骨架,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12] - 优化城市群和都市圈需做好基础设施互联和基本公共服务互联,并体现特色发展、有机衔接和合作共建 [12] 城市高质量发展与更新 - 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阶段,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主题 [13] - 城市高质量发展评估维度包括发展力、愉悦度、安全性,需着力形成特色成长性产业结构、构建精准安全管理体系、创造主动作为发展氛围 [13] - 城市更新是新阶段推进高质量发展重要抓手,需关注民生需求提升生活质量,并政府搭平台吸引投资拉动内需 [13] - 城市更新、“好房子”政策与房地产去库存应统筹推进,城市更新首要任务是加快去库存,用存量房源对冲增量需求推动品质提升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