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在博物馆的应用现状 - 全国各地博物馆广泛运用触摸屏、VR、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技术为公众带来沉浸式体验[2][4][6] - 故宫博物院推出"数字文物库"和"全景故宫",使游客可随时随地欣赏高清文物和沉浸式游览建筑[7] - 甘肃敦煌莫高窟通过数字展示中心影片和VR眼镜让游客沉浸式参观特窟285窟[7] 文物数字化与平台建设 - 故宫数字文物库新增5万件文物高清影像,平台文物总数突破15万件[8] - 故宫"数字多宝阁"平台提供12类文物的超高清三维模型,观众可进行交互[8] - 浙江省博物馆分阶段推出良渚玉器数字藏品,依托3D技术与区块链清晰再现原始切痕和纹饰[11] 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创新 - 联想集团与清华大学合作"智慧应县木塔"项目,基于空间计算AIGC构建木塔数字孪生体[8] - 敦煌研究院与腾讯打造"数字藏经洞",运用高清数字照扫、游戏引擎渲染等技术再现6万余卷文物历史场景[9] - "数字藏经洞(国际版)"于2024年4月在欧洲上线英语、法语版本,推动文化出海[9] 人工智能在文博领域的突破 - 全球首个甲骨文智能体"殷契行止"发布,可完成甲骨文字识别、释义查询、文献溯源和数字摹本生成[12] - 该智能体由安阳师范学院、腾讯、厦门大学共同研发,免费向专家与公众提供双端服务[12] - 腾讯推出"了不起的甲骨文"小程序,将甲骨文化融入展示、研学、体操等活化利用场景[13] 沉浸式体验与互动创新 - 河南博物院借助XR技术推出《唐宫夜宴》沉浸展,观众可化身文物修复实习生与虚拟角色互动[13] - 湖南省博物馆推出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运用三维投影、裸眼3D等前沿技术[13] -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数字院线通过VR手段让观众沉浸式体验三峡文化[14] 教育功能与公众参与拓展 - 陕西历史博物馆推出"虚拟仿真教育课程",构建展厅观摩-虚拟工坊-情境体验一体化学习空间[16] - 活动让20名青少年化身唐代工匠,在虚实交融场景中完成对盛唐色彩美学的应用体验[16] - 苏州博物馆运用AI技术复原明代才子唐伯虎形象,形成"江南四大才子回答我"视频矩阵[16][17] 展示技术与细节呈现 - 首都博物馆"辉煌中轴"展通过16米长沙盘和立体投影模拟昼夜交替、四季轮转景象[14] - 观众可在可触摸交互透明屏上放大青铜器细密纹理或通过AI动画目睹其制作过程[15]
打造“不打烊”的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