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转型与业绩表现 - 公司前身为万辰生物,主营业务为鲜品食用菌的研发、工厂化培育与销售,于2021年登陆深交所创业板 [1] - 2022年公司果断转型量贩零食赛道,通过收购多个区域品牌并整合为“好想来”,线下门店总数突破3800家,市占率跃升至第一 [2] - 营收从2022年的5.49亿元飙升至2024年的323.28亿元,净利润由6785.30万元激增至6.11亿元,两项指标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89.0%、108.0% [2] - 2025年1-9月总营收同比增长77.4%,规模已超过2024年全年收入;净利润较2024年同期增长361.5%,约为2024年全年净利润的2.64倍 [4] - 转型后公司毛利率稳定在10%-15%之间,较此前食用菌业务时期20%-30%的毛利率出现“断崖式”减少;净利率始终为个位数,2023年一度低至-1.6% [6] - 2025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率同比小幅回升0.6个百分点至11.4%,但净利率仍仅为3.9% [6] 增长趋势与运营指标 - 2025年第一季度至第三季度,公司营收同比增速分别为124.0%、93.3%、44.2%,连续7个季度呈下行趋势 [5] - 净利润增速同样放缓,2025年第一至第三季度较2024年同期分别增长461.7%、545.6%、248.6%,远低于2024年第四季度2881.9%的增幅 [5] - 2022-2024年,公司平均客单价从53.33元降至35.56元,累计降幅达33.3%;2025年上半年客单价同比再降14.4%至32.59元 [8] - 2025年上半年单店日均GMV约为5927.19元,同比减少2.8%,较2024年的8220.72元锐减27.9% [8] - 2025年1-6月公司新增1467家加盟店,远低于2024年上半年新增的2105家门店;期间关闭290家门店,超过前三年闭店数量之和 [11] 行业竞争与市场环境 - 2022-2024年量贩零食赛道股权融资总额超30亿元,其中2022年的融资额就达到13亿元 [1] - 量贩零食市场已近乎饱和见顶,预计2024-2029年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约为36.5%,与2019-2024年相比“腰斩” [12] - 行业另一巨头鸣鸣很忙披露其收入同比增速从2022年的140.2%一路下滑至2025年上半年的86.5%,净利率勉强突破3% [11] - 鸣鸣很忙加盟商的回本周期普遍延长至29个月,部分下沉市场加盟店甚至需要3-4年才能收回前期投资 [11] 公司治理与资本运作 - 公司为家族企业,创始人王健坤及其家族成员为一致行动人,直接及间接持有公司约53.69%的股权 [13] - 2025年3月董事长王健坤因涉嫌违法被立案调查,后于同年7月辞任,董事长一职由王丽卿接任,王泽宁担任总经理 [13] - 公司实际控制权转移至二代王泽宁,其合计持股34.63%,并拥有已发行股本总额约11.75%的投票权 [13] - 2025年8月公司宣布通过子公司南京万品斥资13.79亿元现金收购南京万优49%股权,交易完成后持股比例将提升至100% [15] - 该笔收购对南京万优的股权价值评估增值率高达605.46%,公司将动用自有资金和不超过8.28亿元的银行借款完成交易 [16] - 交易完成后公司资产负债率预计将飙升至90%以上,收购资金的财务费用将影响净利润 [16] - 收购交易中的被收购方股东周鹏和杨俊,在获得现金后转而购买公司股份或将其表决权委托给王泽宁,部分资金(约10.60亿元)循环至王泽宁手中 [17] 资本市场表现与估值 - 公司股价与2023年初相比涨幅高达1350.0%,仅2024年内股价就上涨了117.1% [2] - 2025年10月22日发布亮眼三季报当日,公司股价却大跌近11个百分点,市值单日蒸发逾40亿元 [4] - 万辰集团2025年预测市盈率为28.49倍,远超港股食品饮料公司预测市盈率中位数14.46倍,比蜜雪集团预测市盈率还高19.0% [12]
万辰集团开启A+H征程:“薄利”难换“多销” 高溢价收购背后的套现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