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独家 | 通义核心人才相继“叛逃”,阿里双管齐下:砸天价年薪揽才+竞业锁喉

公司战略转向 - 阿里巴巴于2024年底启动AI战略重大转向,从长期深耕B端企业服务转向聚焦C端大众市场布局[2] - 公司宣布未来三年将投入至少3800亿元用于云计算与AI基础设施建设,该金额超过过去十年在相关领域的投入总和,覆盖算力部署、模型研发及AI云计算全链条[2] - 2025年9月云栖大会期间,公司CEO吴泳铭明确推进该投资计划并披露追加后续投入规划,进一步聚焦AI驱动的业务增长路径[2] 核心产品与技术 - 2025年11月17日,公司正式宣布“千问”项目全力进军AI to C市场,千问App公测版同步上线,基于全球性能领先的开源模型Qwen3,凭借免费策略及与阿里生态生活场景深度绑定,与ChatGPT展开全面竞争[1] - 千问App的核心竞争力聚焦“世界模型”,目标是构建“理解生成一体化”的模型,让AI同时实现“交互”与“创造”,既能理解信息,也能生成内容、理解世界规则并预测变化[4] - 技术路线上探索Autoregressive LLM、Diffusion及两者结合的路线,同时攻关多模态训练数据、自动化评估等,向AGI推进[4] - 2025年9月云栖大会发布的通义千问旗舰模型Qwen3-Max综合性能跻身全球前三,总参数超万亿,预训练数据量达36T tokens,其Instruct版本在SWE-Bench Verified编程测试中获69.6分,位列全球第一梯队;Tau2-Bench智能体工具调用测试中取得74.8分,超越Claude Opus4和DeepSeek-V3.1;推理增强版本在AIME 25和HMMT高难度数学测试中斩获满分[6] - AI智能体生态已形成规模,通过打通淘宝、天猫、高德、饿了么等内部核心业务数据与授权能力,千问App已具备解决用户多元生活需求的服务能力[6] 研发体系与架构 - 通义千问实验室与阿里达摩院形成“基础研究 + 应用攻坚”的协同模式,通义千问实验室承接达摩院在机器智能、多模态融合等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专项负责模型迭代优化与场景落地应用[7] - 相较于OpenAI“研究实验室 + 产品部门”的一体化架构,阿里的协同体系更侧重技术产业化效率[7] - 通义大模型研发体系由阿里云CTO、达摩院副院长、通义实验室负责人周靖人统筹管理,下设自然语言智能实验室、语音实验室、应用视觉实验室、智能计算等二级部门[8] 人才战略与流动 - 公司通义团队正以显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薪资力度大规模招募AI人才,部分岗位薪资翻倍,整体溢价超50%,核心专家岗位薪酬较百度文心、字节火山大模型同级别岗位具有30%-50%的竞争力优势[25] - 薪资结构采用“基础薪资 + 高额期权 + 专项奖金”组合模式,资深技术专家可获得极具竞争力的基础年薪与长期期权激励,特别优秀的应届博士人才年薪可突破百万级[27] - 核心招募方向聚焦多语言大模型和世界模型两大赛道,多语言大模型赛道重点突破低资源语言处理、跨文化语义理解等,千问系列模型已支持119种语言和方言,全球累计下载量突破6亿次[27] - 世界模型研发被视为向AGI进军的战略支点,重点探索Autoregressive LLM与Diffusion模型结合的创新架构[28] - 招聘筛选标准极为严苛,候选人需具备计算机/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硕士及以上学历,在顶级学术会议发表至少2篇一作论文,且至少1篇聚焦多语言或跨文化语义理解方向[29] - 公司同步启动“全球揽才计划”,面向斯坦福、MIT、剑桥等国际顶尖高校精准招募,侧重具备跨文化背景的“双语 + AI”复合型人才[30] 关键人才变动 - 语言技术实验室前任负责人司罗已离职,现任斑马智行CTO,目前该实验室自然语言处理方向由黄非领衔[13] - 应用视觉团队负责人薄列峰于2025年6月前离职,其主导研发了人物动作生成框架Animate Anyone、一键换装技术Outfit Anyone等爆款技术,离职后加入腾讯混元大模型团队[14][16] - 语音团队负责人鄢志杰于2025年2月15日离职,后加入京东探索研究院出任语音实验室负责人,该岗位空缺后,公司于6月初引入原零一万物联创兼VP李先刚出任通义语音实验室负责人[17][19] - 智能计算实验室技术骨干周畅于2024年7月从阿里离职,后加入字节跳动,公司以其“违反竞业协议”为由提起劳动争议仲裁[23] - 2025年5月,32岁的通义千问开源负责人林俊旸晋升,成为公司最年轻P10级专家,同步统筹多模态与具身智能研究[23] 竞业限制策略 - 公司通过严苛的竞业限制协议构建技术壁垒,绝大多数算法工程师岗位需签署竞业限制协议,限制期限为离职后1至2年,覆盖百度、腾讯、字节跳动等国内互联网AI巨头及商汤、旷视等AI企业[31] - 作为竞业限制对应补偿,公司按员工离职前12个月平均工资的30%-50%按月支付补偿金,向资深算法专家盖坤支付的月补偿金达47500元,对应年度补偿金超57万元[31] - 对于违反竞业协议的行为采取“零容忍”追责态度,除对周畅提起超千万元索赔外,盖坤离职后化名加入快手,被法院判决返还已领取的补偿金33万余元,并支付违约金207万余元[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