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医疗业务的战略定位与演进 - 公司于2017年8月发布AI医学影像产品"觅影",并在3个月后被科技部确立为中国四大AI平台中主攻医疗影像的实体 [1] - 公司总办层面在讨论医疗业务时常用"克制"一词,既未发展医药电商现金牛业务,也无意将医疗业务独立拆分以兑现短期资本市场利益 [1] - 在2018年"930"变革前,公司医疗业务紧密连接医院与患者,通过战略投资丁香园、微医,自产腾讯医典科普内容及探索AI医疗影像应用,致力于为医患创造价值 [1] - "930"变革后,医疗单元被划入新成立的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标志着业务重心从C端用户向B端客户迁移 [2] - 公司医疗业务的理想态在内部达成一致,其定位是解决医疗本身的问题,而非涉足医药电商等领域 [18] 腾讯健康的组织架构与领导风格 - 2019年,医生出身的吴文达被赋予领导腾讯医疗业务的职责,其背景覆盖临床、公卫、商业咨询,并具备全球化视角 [3] - 腾讯健康在最新的组织框架下分为三条业务线:医疗健康事业部负责产品研发运营、生命科学实验室探索前沿技术、健康普惠实验室解决高社会价值的公共议题 [3] - 领导层强调"不会赚快钱",并将医疗视为可做到退休的事业,在腾讯内部做事因"三观一致"而感到开心 [4] - 公司维护上下游良好生态的策略是学会克制,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确许多业务前景属于合作伙伴,公司不可能变成世界的全部 [32] 对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作用的核心理念 - 公司认为AI不可能独立开处方、写诊断报告或做手术,医学的本质是人学,AI取代医生是一个伪命题 [6] - AI类工具的目标是辅助和解放医生,将其从排班、写病历等繁杂工作中解救出来,从而有更多精力了解患者与疾病,提高服务质量 [11] - 公司不追求证明AI比医生好,而是需要证明医生有AI比没AI好,其价值应通过医院或工具使用者的反馈和评测来体现 [20][22] - 在AI辅助诊断的责任归属上,公司指出存在医院封装开源大模型但算法厂商不知情的情况,并期待国家层面新规范的指导 [22] 腾讯医疗AI的产品布局与技术应用 - 公司AI产品布局包括底层模型能力(如Deepseek、混元等通用大模型和医疗垂类大模型)以及应用层的RAG检索系统 [27] - 未来AI应用场景可能出现二八分化:80%的疾病由通用模型微调提供参考指南,20%的专病疑难杂症由Top Class垂类模型优化诊断质量 [27] - 公司通过腾讯云智能体平台为科研院校、企业、医生提供模型工具,以搭建特异性需求的Agent和Workflow [27] - 具体落地案例包括在贵州落地村医AI辅助问诊系统、与微医在天津构建健共体、在深圳罗湖医联体落地AI临床助手、与金域落地DeepGEM大模型、携手迈瑞研发"启元"重症大模型等 [27] 商业模式与长期价值取向 - 公司医疗业务的商业模式是通过2B业务向客户提供云、软件、算法支持来维持发展,同时孵化与未来相关的科研项目 [29] - 公司明确不追求颠覆,其定位是工具的提供方,不可能替代工具的使用者如医院、医生、医保,并且卖药不是其生意 [14][15][18] - 在支付模式上,公司承认当前导向是数量而非质量,但作为大型科技公司做事不会只看眼前,而是着眼于为社会提供长期价值 [11] - 公司保留精力探索长尾效应病种如罕见病,并投入AI制药团队研究抗生素耐药机理等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尽管这些探索不一定能转化为短期商业回报 [28][30] 对医疗系统未来的愿景与腾讯的角色 - 公司认为一个好的医疗系统应形成让大众少得病、更健康的共识,因此在面向消费者的业务上,通过微信触达用户,提高人们自我健康管理的意识 [12] - 面对中国老龄化、少子化的人口结构变化和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的挑战,公司认为AI是一个可能带来变化的技术要素,需要被利用好 [35] - 公司的终极目标是利用技术为医疗系统提供现代化工具,让医生群体在控费背景下能稍微轻松一些,并视公立医疗体系为普通人的最后安全网 [12][35] - 公司甘心扮演"乙方"角色,认为若未来各行各业以AI驱动,云、数据库等基建将成为水电WIFI一样的基础工程,只有底子铺好,生态才能长好 [35]
独家对话腾讯健康总裁吴文达:医疗AI重回2018年,取代医生是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