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战略转型 - 公司于2021年启动了从线下为主向线上为主的根本性战略转型,此转型由创始人亲自决定、主导并参与,被认为是革命性的[1][6] - 转型的直接驱动力是疫情导致实体零售大幅下滑,以及消费者线上购物习惯的不可逆形成[1][2] - 转型后渠道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从疫情前的线下70%、线上30%转变为线上80%、线下20%的“82开”格局[3] 财务业绩与目标 - 公司在2022年底提出“未来12个季度实现同比30%左右增长”的目标,并在过去十个季度均达成该目标[2] - 公司为今年制定了40亿元人民币的业绩目标,并认为基于当前进度达成该目标问题不大[2] 用户群体与市场覆盖 - 转型后用户群体并非替代而是增加,保留了原有线下40岁以上、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小镇贵妇”客群,同时新增了一二三线城市的年轻线上群体,如新锐白领、精致妈妈和资深中产,主力为30岁以上[9] - 线上销量前四的省份为广东、江苏、山东、河南,其中前三个是此前线下薄弱区域,显示出转型对总量提升的贡献[9] 线上运营策略 - 公司不认同新消费品牌的“纯流量打法”,强调企业是利润中心,线上打法核心是“产品 + 用户体验 + 品牌”[10] - 在线上渠道中,抖音规模较大,公司强调通过成本控制和产品复购能力在利润空间被压缩的电商环境中实现盈利,而非将平台仅视为广告渠道[11] 品牌建设与产品策略 - 公司认为品牌认知问题可通过代言人年轻化(如从梁朝伟、周迅到现在的杨紫)和产品贴合年轻人需求(如针对黑眼圈的小红笔眼霜、增加容量至30克、加入每分钟震动12000次的按摩头等)来解决[12] - 品牌建设的方法论核心保持不变,即专注于创新而优质的产品、专业而专注的服务以及跨越东西方的永恒品牌价值,仅在传播方式和渠道等细节上随时代调整[13] 研发投入与成果 - 公司强调研发应看重“有效投入”和“持续投入”,而非仅看投入金额,其申请的发明专利超过600项,获批近100项,其中50%已应用于产品,15%为技术储备[14] - 公司研发费用占比约为3%,高于欧莱雅、资生堂等国际头部品牌的2%左右,并拥有600多项专利及PDRN产品等实际研发成果[15][16] 彩妆业务拓展 - 公司通过收购PL品牌进入彩妆领域,但发现收购后需重新搭建团队和产品,相当于“借了个名字”,认为此次收购不算成功,5000万元投资基本未发挥价值[17] - PL品牌调整策略,专注于底妆产品(仅三个色号)以利用公司在膏霜乳化方面的核心技术优势,团队由90后和00后组成,预计今年销售额将突破10亿元人民币[18] 行业挑战与创始人观点 - 公司当前焦虑点包括双十一等大促期间平台限制带来的利润压力,正寻求减少对单一线上渠道的依赖[19] - 创始人认为被竞争对手超越不代表企业变差,只是暂时未跟上,只要方向正确就能重回领先,更应关注长期目标[22] - 公司曾于2013年获得LVMH旗下基金5000万美元的投资,这是该基金在中国及亚洲对美妆企业的首笔投资,但大众对此认知存在鸿沟[21]
丸美创始人孙怀庆:被超越不代表 “变差了” | 36氪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