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有中成药差价高达3000倍,多地紧急出手整治

中成药价格治理行动概况 - 多地密集发布中成药异常价格风险线索,价格治理工作向纵深发展,安徽、山西、山东、内蒙古、天津、辽宁等多地近日发布通知要求企业自主降价[2] - 此项覆盖多地的价格治理工作始于今年7月,国家医保局发布《医药价格风险线索通报(第一批)》以引导企业规范价格行为,目前多地已基本实现常态化治理[2] - 随着工作深入推进,部分省市信息公开力度加大,价格差异引发广泛关注,例如天津在11月21日发布的清单中公布了药品每日费用[2] 价格差异的具体表现 - 在天津发布的药品清单中,部分药品每日费用与同品种最小每日费用相比在千倍以上,最高达3042倍[2] - 根据7月的风险线索通报,全国挂网的8.8万余种中成药中,有个别药品在部分省份的日均治疗费用是该省同种药品最低日均治疗费用的5倍以上[5] - 国家医保局将日均治疗费用价差大于10倍及以上且挂网价高于100元的疑似高价中成药线索分发各地,专项治理行动由此展开[6] - 天津的药品清单共涉及886个药品,大部分每日费用与同品种最小每日费用相比在10倍以内,但有多款药品价差超千倍,例如药都制药集团的逍遥丸每日费用2129.40元对比同品种最小0.70元,价差3042倍;其补中益气丸每日费用3807.00元对比1.50元,价差2538倍[6] 价格治理的规则与执行 - 天津市医药采购中心要求企业将相关药品自主降价至“同种药品最小每日费用”3倍以内,对自主降价后价差在3倍至5倍的药品进行黄标管理,5倍至10倍进行红标管理,高于10倍及以上则暂停挂网[7] - 黄标和红标预警是各地推进工作的主要方案,但存在差异,例如内蒙古对于调整后日治疗费用不超过5元的药品不进行预警[7] - 企业若对处置结果存疑可提起申诉,如安徽省要求申诉时须提供情况说明、相关药品全国价格体系等证明材料[8] 价格差异的合理因素 - 同一名称的中成药成分可能不同、不同企业的质量标准可能有差异,因此同一种中成药价格会有所差异[3][7] - 同种药品剂型不同,即使口服剂型也有多种,且中成药缺乏明确的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标准,质量标准高的企业产品价格也会较高[7] 对行业与企业的影响 - 价格治理以同品种最低日均费用为基准分级管控,价差超10倍可能被暂停挂网或禁用,红黄标药品会被医院谨慎采购,直接冲击产品销量,企业面临降价与业绩的双重考验[10] - 行业分化将加剧,大型企业有实力通过自建种植基地、改进工艺应对成本压力,而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与标准化质量管控的中小药企可能在竞争中被淘汰[10] - 长期依赖高营销费用的企业需压缩不合理开支,营销模式难以为继,价格治理将倒逼企业将重心转向药材品质、生产工艺和临床疗效[10][11] - 合规且能证明“优质优价”的企业,反而能在规范市场中巩固竞争优势,获得更多临床认可[11] 构建长效控价机制的举措 - 国家医保局除推进医药价格风险处置外,还组织开展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实施挂网药品价格专项治理等,目前第四批中成药集采正稳步推进,涉及28个采购组、90个药品[11] - 专家建议扩大中成药集采覆盖面,将挂网治理中发现的高价高频品种纳入集采,并持续优化集采规则,形成“集采压价+挂网控价”的双重防线[11] - 建议建立中成药质量与定价挂钩体系,完善全链条追溯与监管,强化招采信用体系,对价格造假、拒不调价的企业实施失信惩戒[12] - 探索以大规模真实世界研究数据为支撑,明确中成药临床疗效定位,对疗效确切、不可替代的品种予以合理定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