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历史 - 金融/社交媒体上出现了“壮丽七人组”现象,包括苹果、微软、谷歌、特斯拉、英伟达、亚马逊和Meta等公司备受投资者青睐[1] - 与50年前的“Nifty Fifty”类似,这些公司也受到了独特的估值和叙事线索的影响[1] - “Nifty Fifty”是指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备受追捧的成长股,其中包括可口可乐、柯达、麦当劳、菲利普莫里斯和华特迪士尼等知名公司[2] - 当时,投资者对全球战后经济扩张和美国资本主义的前景充满乐观,愿意为这些大型主导公司的增长潜力支付高额估值溢价[3] - 投资者认为这50家公司非常特殊,其增长轨迹可以无限延续,从而证明它们的高估值是合理的。然而,估值脱离现实,极端的乐观情绪导致了投机泡沫[4] - 1973年市场下滑,经济疲软,通货膨胀和利率上升,投资者开始重新评估增长前景,并质疑昂贵的估值。许多曾经备受推崇的“Nifty Fifty”股票遭受了重大损失[5] - 总体而言,“Nifty Fifty”股票的估值是整个市场的两倍。尽管股价大幅下跌,估值得到了修正,但许多“Nifty Fifty”股票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处于泡沫之中[6] 估值和盈利增长 - 以亚马逊为例,其市盈率是62.30,是标普500指数的三倍多。为了与市场表现持平,假设亚马逊的市盈率下降到市场水平,其盈利必须在未来十年内以19.54%的年增长率增长,或者在未来26年内以11.08%的年增长率增长[16] - 对于所有“壮丽七人组”股票,我们应该提出类似的问题,即它们是否能够持续以高于市场的速度增长盈利[18] - 总体而言,高估值并不一定是一个警告。重要的问题是,一家公司能否实现其估值所隐含的盈利增长[20] 总结 - 本文引用了本杰明·格雷厄姆的一句话,强调了市场在短期内是一个投票机制,但在长期内是一个权衡机制[21] - 作者或其公司可能在出版时持有所提及证券的头寸,文中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其他个人或实体的观点[21]
Are The Magnificent Seven In A Bubble? Ask The Nifty Fif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