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东方电缆首次覆盖报告:海缆业务领先优势持续巩固,受益国内海上风电景气向上

公司投资评级 - 强烈推荐(首次评级)[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东方电缆是国内领先的海缆企业,持续受益全球海上风电行业增长,海缆业务已经成为公司利润的主要贡献来源,产能和生产研发技术水平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稳居国内海缆公司第一梯队。得益于近几年国内海上风电行业的快速发展,公司营收规模和利润体量均大幅提高,未来将持续受益全球海上风电持续增长[1] - 国内海上风电景气迎来拐点,中长期仍具有较大增长空间。短期来看,2021年抢装带来的需求透支,行业处在海域、航道等审批制度完善之前的阵痛期,建设节奏受到影响。近期国内海上风电出现积极信号,建设节奏有望加快。中长期来看,大型化持续推动海上风电降本,海上风电靠近国内用电负荷的消纳优势明显,国内深远海海上风电资源开发潜力大,国内海上风电中长期仍具有较大增长空间[1] - 海缆竞争格局相对稳定,抗大型化通缩能力较强,持续受益海风行业增长。国内的海缆行业呈现三强格局,东方电缆、中天科技、亨通光电为第一梯队,领先优势明显,竞争格局相对稳定。海缆行业处在海上风电产业链的中游,产业链位置与风机平行,不受风机大型化带来的价值量通缩影响。同时,国内海上风电项目逐渐走向深远海,离岸距离增加,海缆电压等级提升,有利于提升海上风电项目对海缆的需求量[1] - 东方电缆充分受益全球海风行业景气上行,在手订单对公司2024、2025年业绩提供有力支撑。截至2024年10月18日,公司海缆系统在手订单29.5亿元,海洋工程14.0亿元。近期新中标海缆相关订单合计约40亿元。公司依托东部和南部基地布局,在粤西及浙江地区的拿单优势明显,2025年广东、浙江两省海上风电项目储备丰富,项目建设节奏加快,东方电缆有望持续受益。此外,东方电缆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欧洲订单持续突破[1] - 公司是国内陆地电缆、海底电缆系统核心供应商,有望持续受益全球海上风电行业快速发展。预计公司2024年、2025年、2026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93亿元、126亿元、138亿元,同比增速分别约为27%、36%、10%,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12亿元、20亿元、22亿元,对应目前市值PE分别为32、17X,首次覆盖给予"强烈推荐"评级[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1. 公司深耕电缆行业多年,是国内领先的海缆企业 - 东方电缆是国内陆地电缆、海底电缆系统核心供应商,深耕海缆行业多年,目前稳居国内海缆公司前列。公司前身是1998年成立的宁波东方电缆材料有限公司,2005年开始布局海缆业务,2014年在上交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码603606.SH。2018年公司研制完成"±535kV柔性直流电缆系统",并取得型式试验报告。2020年公司中标南苏格兰电网公司(SSEN)Skye-Harris岛屿连接项目,欧洲海缆市场取得突破。2023年公司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根500kV交流三芯海缆成功交付敷设[14] - 公司深耕电缆行业多年,技术创新实力处于行业前列。公司牵头制订国内首个海缆标准,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截至2024年7月,公司授权专利169件,其中发明专利50件(含国际专利1件)[15] 1.1 股权结构稳定,各子公司布局分工明确 - 截至24年3季度末,公司第一大股东为宁波东方集团,持有上市公司31.63%的股份,实控人为夏崇耀,与袁黎雨为一致行为人。公司设有5家全资子公司,分别为宁波海缆研究院、广东东方海缆、渤海东方海缆、福建东亿新能源、以及ORIENT CABLE (NBO) EUROPE B.V.,分别对应公司对国内南方、国内北方以及欧洲海缆市场的布局,宁波海缆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主要负责海洋工程业务[16] 1.2 海缆系统贡献了公司主要利润,公司充分受益国内海缆行业增长 - 公司业务主要分为海缆系统、陆缆系统、海洋工程3块业务板块。2023年营收主要来自陆缆系统,占比52%;毛利主要来自海缆系统,占比74%。海缆系统业务毛利率显著高于陆缆系统,2023年海缆系统、海洋工程、陆缆系统业务毛利率分别为49.1%、24.5%、8.0%[22][24] 1.3 公司近年来业绩快速增长,期间费用率持续优化 - 近年来公司业绩取得大幅增长。2018至202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0.2亿元、36.9亿元、50.5亿元、79.3亿元、70.1亿元、73.1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46.7%、22.0%、36.9%、57.0%、-11.6%、4.3%,2018-2023年CAGR达到19.3%。2018年至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亿元、4.5亿元、8.9亿元、11.9亿元、8.4亿元、10.0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41.5%、163.7%、96.3%、34.0%、-29.1%、18.8%,2018-2023年CAGR达到42.4%[35][36] - 公司近几年的业绩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国内海风行业的发展带来公司海缆系统业务的快速增长。2021年国内海风抢装潮带来装机容量爆发,公司2021年利润也达到11.9亿元的近几年最好业绩[44] - 海缆系统业务的增长带动公司盈利能力的提升。2018年以来公司盈利水平从10-15%的区间提升至20-25%区间,主要得益于海缆系统业务的占比提高。2018至2023年,公司毛利率分别为17%、25%、31%、25%、22%、25%,净利率分别为6%、12%、18%、15%、12%、14%[46] - 公司近几年期间费用率保持稳定。2018至2023年期间费用率分别为9.65%、10.12%、9.57%、7.37%、7.39%、7.67%[46] 2. 国内海风行业迎来景气拐点,海缆行业有望充分受益 - 国内海上风电行业的发展总体分为两个阶段:2021年以前的补贴时期、22年以后的平价时期。在补贴时期,国内海风技术日趋成熟,供应链逐步完善,财政补贴政策刺激下,行业新增装机规模快速增长,2021年达到峰值16.9GW。2022年国内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出现下滑,一方面是由于财政补贴退坡引起的抢装行为,透支了部分海风装机需求。另一方面,海风项目的海域使用等审批流程趋于完善,阶段性造成部分项目的审批与开工节奏延后[52] - 2022年以后,国内海上风电项目建设明显放缓,其中江苏尤为明显。截至2021年底,江苏省累计海上风电装机容量为11.8GW,22、23年江苏省海风项目处于停滞状态。近期,多个建设节奏受影响的项目出现积极变化,国内海风项目相关审批制度逐步完善,审批流程逐步理顺,前期建设节奏放缓的海风项目将逐步启动,将有力支撑2025年国内海风新增装机[52][54] - 2025年国内具备并网条件的海上风电项目装机容量有望达到13-20GW,2025年国内海上风电装机有望迎来景气向上拐点。截至2024年11月的不完全统计,2024、2025年具备并网条件的海上风电项目(已完成风机招标)共计28GW左右。假设2024年国内海风并网容量在7-8GW左右,2025年具备并网条件的海上风电项目约20GW左右[60][61] 2.1 近期国内海上风电行业出现积极变化 - 国内海上风电行业的发展总体分为两个阶段:2021年以前的补贴时期、22年以后的平价时期。在补贴时期,国内海风技术日趋成熟,供应链逐步完善,财政补贴政策刺激下,行业新增装机规模快速增长,2021年达到峰值16.9GW。2022年国内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出现下滑,一方面是由于财政补贴退坡引起的抢装行为,透支了部分海风装机需求。另一方面,海风项目的海域使用等审批流程趋于完善,阶段性造成部分项目的审批与开工节奏延后[52] 2.2 2025年具备并网条件项目储备丰富,国内海风行业迎来景气拐点 - 2025年国内具备并网条件的海上风电项目装机容量有望达到13-20GW,2025年国内海上风电装机有望迎来景气向上拐点。截至2024年11月的不完全统计,2024、2025年具备并网条件的海上风电项目(已完成风机招标)共计28GW左右。假设2024年国内海风并网容量在7-8GW左右,2025年具备并网条件的海上风电项目约20GW左右[60][61] 2.3 中长期国内海风行业仍具有较大增长空间 - 风机大型化是持续推动风电度电成本的主要因素,目前风机大型化的产业趋势仍在继续。2023年国内海上风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为9.6MW,较2022年提升2.2MW,同时海风风机单机容量领先陆风风机单机容量的幅度已有所扩大。从机型结构上来看,7MW以下机型占比大幅下降,从2022年的28%降至2023的0.3%。10MW以上机型占比大幅提升,从2022年的7.5%提升至2023年的46.4%[72][73] - 海风项目所在的沿海地区是国内的用电负荷中心,相较于集中在三北地区的集中式光伏、陆风,海风具有更好的消纳条件,同时海风项目建设也是沿海省市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2023年各省区用电量缺口排名中,前五均为沿海省份,同时也是海风项目主要的装机省份,潜在消纳空间仍较大[78] - 国内深远海风能资源丰富。我国沿海地区风能资源丰富,技术可开发潜力具有较大空间。根据《中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潜力评估(2024)》的数据,我国近海和深远海150米高度、离岸200公里以内且水深小于100米的海上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27.8亿千瓦(2780GW),未来开发潜力巨大[83] 3. 海缆抗大型化通缩能力较强,受益项目离岸距离增加及持续技术迭代 - 海缆行业位于风电产业链的中游,下游客户是风电运营商,与风机、塔筒(塔筒独立招标的情况)平行。风机大型化使得风机上游零部件的单瓦使用量下降,从而实现风机价格的降本。由于海缆产业链位置与风机平行,通常由业主或EPC总包方招标,因此不受风机大型化的通缩压力[93] - 海缆行业先发优势明显,企业梯队明显,格局较为稳定。相比于陆缆而言,海缆的技术要求更高,敷设和后期维护难度大、成本高,具有较高的行业壁垒[97] - 近几年国内海风行业深远海化趋势明显,离岸距离显著增加,根据IREAN的数据,2017年国内海上风电项目的平均离岸距离仅为15公里,2023年提升至27公里。海上风电项目离岸距离的增加将提升海缆的市场空间[100][102] 3.1 海缆行业下游直接客户是业主,受风机大型化通缩影响相对小 - 海缆行业位于风电产业链的中游,下游客户是风电运营商,与风机、塔筒(塔筒独立招标的情况)平行。风机大型化使得风机上游零部件的单瓦使用量下降,从而实现风机价格的降本。由于海缆产业链位置与风机平行,通常由业主或EPC总包方招标,因此不受风机大型化的通缩压力[93] 3.2 海缆行业先发优势明显,企业梯队明显,格局较为稳定 - 海缆行业先发优势明显,企业梯队明显,格局较为稳定。相比于陆缆而言,海缆的技术要求更高,敷设和后期维护难度大、成本高,具有较高的行业壁垒[97] 3.3 离岸距离增加,提升海缆行业的整体需求 - 近几年国内海风行业深远海化趋势明显,离岸距离显著增加,根据IREAN的数据,2017年国内海上风电项目的平均离岸距离仅为15公里,2023年提升至27公里。海上风电项目离岸距离的增加将提升海缆的市场空间[100][102] 4. 公司充分受益全球海风行业景气上行 - 国内的海缆行业呈现三强格局,竞争梯队较为明显。其中东方电缆、中天科技、亨通光电为第一梯队,汉缆股份、宝胜股份、万达电缆、起帆电缆等为第二梯队。市场份额方面:第一梯队合计市场份额在70%左右,第二梯队各家份额在5-10%左右[103] - 公司持续开拓东部、南部、北部以及国际和高端的海缆市场。东部(北仑)基地是公司总部所在地,位于杭州湾大湾区,受益浙江海上风电发展。南部产业基地位于粤港澳大湾区,背靠广东粤西千万千瓦海上风电基地资源,充分受益阳江的海上风电项目建设。同时南部产业基地可辐射国际市场[108] - 公司在研发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明显。公司牵头制订国内首个海缆标准,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截至2024年7月,公司授权专利169件,其中发明专利50件(含国际专利1件)[111] - 在手订单对公司24、25年业绩提供有力支撑。截至2024年10月18日,公司海缆系统在手订单29.5亿元,海洋工程14.0亿元。近期海缆订单持续取得进展,2024年11月公司发布公告,中标青洲五七送出缆项目15.亿元、帆石一送出缆项目17.1亿元、嵊泗34海上风电项目送出缆5.5亿元、连江外海海上风电场阵列缆2.2亿元,合计约40亿元[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