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强烈推荐"评级 [6][1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中国船舶是中国船舶集团核心军民品主业上市公司,受益于船舶行业高景气,营收盈利同步改善,降本增效成果显著,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交易获批,完成后有望成全球最大船企 [1] - 新造船市场需求旺盛,长、中、短三周期共振,供给侧中国份额提升,中国船舶有望扩大优势,航运市场总体高景气但细分船型有分化,首次覆盖给予"强烈推荐"评级 [1][2][1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公司概况 - 发展历程:历经部局、总公司、"南北"分立、再整合四个时期,2024年9月中国船舶筹划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2025年1月获批复 [26] - 业务结构:深耕船舶造修业务,占比从2021年的83.85%升至2024H1的95.64%,还开展海洋工程及机电设备业务 [27] - 财务分析:2018 - 2023年营收CAGR≈34.65%,2023年以来盈利水平大幅提升,2021年以来毛利率小幅波动、净利率缓慢增长,2020年以来期间费用率逐年下降 [30][32][34] - 重组整合:"南北"分立和"两船合并"后都在进行资产及业务整合解决同业竞争,预计2025 - 2026年是整合大年,中船防务等优质资产有望并入 [42][43][44] 行业分析 - 航运市场:2024年油船、散货船和集装箱船运力占比达86.11%,是主力船型,不同航运市场对应不同船舶类型 [45] - 研究框架:围绕"两个市场"、"三个角色"展开,通过供需和价格关系串联造船与航运市场,形成"航运市场供需紧张—造船市场量价齐升—造船厂盈利增厚"逻辑闭环 [58][61] - 造船市场:2024年全球新造船产业显著扩张,三大指标亮眼,中国表现超全球平均水平,但产能刚性、供给侧偏紧 [63][68] 需求侧 - 长周期:国际贸易需求稳定,全球GDP增速与海运贸易量增速强相关,预计2025 - 2029年海运贸易量年均增速2.4%,乐观、中性、悲观假设下年均新增船队需求分别为6120万、5291万、4480万DWT [74][76][79] - 中周期:船舶老龄化带来确定性更新周期,2035 - 2039年是更新需求高峰期,年均1.28亿DWT,环保要求或刺激船舶更新需求 [2][87] - 短周期:关注红海航道危机对平均运距的影响,2023 - 2024年全球海运平均运距大幅增长,推动吨英里海运量增加,航运需求有望维持小幅度增长 [3][95] 供给侧 - 国际:2024年中国造船业在全球份额占比进一步提升,新接订单量全球份额达76.94%,按CGT计为69.88%,LNG船实现突破 [4] - 国内:中国船舶集团以CGT计手持订单量国内份额达33.06%,中国船舶约13.32%、中国重工约9.20%,内部整合推进有望优化产能结构、增强竞争力 [5] 景气度 - 市场总体:航运市场供不应求,推动"运价—收益—船价"传递式上涨,2024年底全球和中国新造船价格指数同比分别增长6.02%、5.91%,中国造船板价格处于下跌通道 [10] - 细分船型:油船需等待季节性回暖,散货船供需匹配,集装箱船受红海航道影响,2025年初可能因关税措施有抢运需求支撑景气度上升 [11] 投资建议 - 盈利预测:不考虑重组交易,预计2024 - 2026年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826.59/ 925.07/ 1013.80亿元,同比+10.5%/ 11.9%/ 9.6%,分别实现净利润38.42/ 75.41/ 95.01亿元,同比+29.9%/ 96.3%/ 26.0%,对应PE分别为38.2/ 19.5/ 15.5X [12] - 投资评级:首次覆盖,给予"强烈推荐"评级 [12]
中国船舶:优质国资/央企深度推荐系列(三):“巨舶”乘风起,“船越”大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