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1][8]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聚焦汽车后市场,主业绑定海外大客户,国内新能源汽车用轴承开发顺利,积极布局机器人零部件业务,有望成为重要的第二增长极 [8] - 预计公司2024 - 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81/2.21/2.57亿元,同比+21%/22%/16%,现价对应PE分别为78/64/55倍 [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海外车后市场龙头,轴承制造技术专精 - 二十年深耕轴承制造,聚焦海外车后市场:专注汽车轴承研发、制造和销售,产品覆盖四大类关键零部件,业务聚焦海外车后市场,积累优质客户,知名度和竞争力高;股权结构集中,激励机制完善;核心团队技术背景深厚,经验丰富 [16][19] - 盈利能力逐渐增强,业绩增长空间大:2018 - 2023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稳健增长,CAGR分别达25%和35%;2024年营收随需求回暖增长,盈利能力改善;高毛利产品销售占比提升,综合盈利能力增强;费用控制能力增强,规模优势凸显;海外业务规模扩大,覆盖全球主要车后市场销售渠道 [23][26][31] 车后市场空间辽阔,主机轴承机遇凸显 - 全球千亿美元车后市场,规模有望持续扩大:车后市场分OES和IAM,2022年全球规模4084.9亿美元,预计2030年达5272.5亿美元,北美份额最大,亚太是增长点,轮毂和轮胎市场占比39.3%;海外汽车平均车龄增加,带动零部件更替需求;国内人均汽车保有量低,车后市场成长空间大 [36][37][45] - 美国独立售后四足鼎立,中国第三方维修崛起可期:美国车后市场由独立售后主导,四大连锁厂商“四足鼎立”,门店数量扩张;中国车后市场格局分散,第三方维修份额逐渐扩大,未来IAM市场份额有望超50% [47][52] - 国内汽车产销逐渐回暖,主机轴承新兴需求广阔:国内汽车产销回暖,带动主机轴承需求增长;汽车制造升级推动车用轴承更新迭代,高端消费需求催生智能轴承新需求;国产汽车新旧动能转换,电车轴承需求激增 [54][56][60] - 国产轴承制造水平提升,主机轴承国产化未来可期:国产轴承以中低端为主,与国际水平有差距;但精度提升明显,国产替代前景广阔;国内整车生产链完善,国内轴承厂商拓客机遇凸显 [64][66][70] 海外市场稳中求进,高端轴承开疆拓土 - 产品矩阵不断拓宽,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产品包括四大类关键零部件,型号丰富,覆盖全球主流车系;紧跟行业前沿,研发智能轮毂轴承;切入新能源赛道,主机、售后市场多点开花;扩充重卡轮毂单元产能,提升高毛利产品市场份额 [70][75][80] - 柔性生产线灵活高效,产品质量高于行业标准:自主研发柔性产线,提高生产流程效率;储备核心技术,产品质量优于行业标准 [83][85] - 海外车后市场客户资源丰富,客户结构不断改善:海外客户资源丰富,客户结构优化;布局海外生产基地,成本优势显著 [86][88] - 国内主机市场稳扎稳打,精选优质客户厚积薄发:聚焦国内优质客户,主机业务可持续性强;轴承制造技术领先,部分产品实现进口替代;主机配套产品应用良好,有望提供新业绩支撑 [90][92] 切入机器人产业链,培育第二增长曲线 - 人形机器人浪潮席卷全球,带来产业链极大成长空间:人形机器人应用市场广阔,可替代工人,全球市场空间大;特斯拉机器人性能升级,产业化进展快,硬件和软件能力领先;执行器是核心零部件,旋转和线性执行器各有特点;25 - 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有望爆发 [94][96][103] - 旋转执行器必不可少,谐波减速器需求迎来放量:旋转执行器需减速器减速增距,谐波减速器满足人形机器人要求;其结构简单,靠齿数差实现高减速比,但寿命短,应用于高精度、低负载场景;市场规模小但成长快,国内市场份额集中;人形机器人将带来近千亿市场 [105][107][112] - 布局机器人零部件产业,新业务有望快速实现放量:设立独立部门布局机器人零部件产业,新产能落地奠定基础,预计25年有望实现销售收入;技术协同+设备复用,公司有后发优势 [113][115] 盈利预测与估值 - 预计公司2024 - 2026年营业总收入分别为7.85/9.50/11.72亿元,同比6.33%/21.07%/23.29%;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81/2.21/2.57亿元,同比+21%/22%/16%;EPS分别为1.64/2.01/2.34元/股;P/E分别为78.09/63.83/54.87倍 [1][8]
斯菱股份:轴承龙头掘金车后市场,谐波新锐扬帆人形蓝海-2025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