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推荐”评级 [4] 报告的核心观点 - AI技术赋能新兴产业,特种聚酰胺材料需求增加,公司转债募资项目涉及差异化尼龙新产品,产品布局优化,盈利能力有望提升 [1] - 预计2024 - 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09、4.33、5.38亿元,3月13日收盘价对应PE分别为13X、9X、7X,新产品为公司构造第二增长曲线,看好公司未来成长空间 [4] 各目录总结 引言:为什么要关注特种尼龙及尼龙66新业务 - AI技术发展赋能新兴产业,对中游材料性能要求提高,特种聚酰胺材料在新兴产业崭露头角,为尼龙行业开拓发展空间 [10] - 公司2024年可转债募集资金不超3.38亿元,用于“年产12.4万吨尼龙新材料项目”和“年产8万吨尼龙新材料(尼龙66)项目”,涉及尼龙66、高温尼龙、共聚尼龙等领域,盈利性有望改善 [11][12] 高温尼龙:耐高温+多品类,需求受益汽车及电子发展 高温尼龙是主要特种尼龙产品之一 - 特种尼龙以长碳链尼龙和高温尼龙为主导,常规尼龙引入新合成单体可得到特种尼龙,高温尼龙可长期在150℃以上环境使用,能满足汽车和电子电器行业对材料性能的严苛要求 [16][20] 高温尼龙主要有五种生产工艺 - 高温高压溶液缩聚法是工业常用工艺,成本低且成熟;低温溶液缩聚法因溶剂成本高、处理麻烦未广泛应用;胺酯交换法可利用回收聚酯,但产物分子量难控制;界面聚合法无需高温高压,但溶剂回收麻烦;直接熔融缩聚法设备操作简单、成本低,但存在粘釜和氧化问题 [22][23][24] 高温尼龙主要有脂肪族及半芳香族两大品类 - 常见高温尼龙有脂肪族PA46和半芳香族PA4T、PA5T等多种类型,分子链中氢键和芳环的存在提升了尼龙的性能,半芳香尼龙兼具耐热性和熔体加工性,吸水率低 [26] - PA46耐热突出但吸水性强,PA4T需共聚降低熔点;PA6T需共聚改性,PA6T/66性能更均衡;PA9T无需额外改性,综合性能优异;PA10T综合性能优且具生物基特性;PA12T熔点低、吸水率低,国内生物发酵工艺取得进展;PA5T发展有潜力,部分脂环族耐高温尼龙尚未大规模产业化 [27][29][30][33][35][39][41] 市场需求快速发展,国际头部企业占据主导地位 - 受益于汽车和电子行业发展,高温尼龙需求增长,2021年全球需求量达16万吨,2022年预计超17万吨,国内市场规模从2016 - 2020年从14.60亿元增长至22.21亿元,电子电器行业需求增长最快 [46] - 国际头部企业如杜邦、索尔维等凭借技术和质量优势占据市场主导,国内企业起步晚、规模小、技术积累不足,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主要生产PA10T和中低端PA6T,高温尼龙价格下滑,未来新建项目仍以中低端为主 [47][49][50] 共聚尼龙:尼龙单体聚合而来,优化性能拓展应用 共聚尼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尼龙单体聚合而来 - 共聚改性是应对传统尼龙缺点的主流改性方法,共聚尼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聚酰胺单体或聚合物聚合而成,可改变性能,拓展应用范围 [54][55] 无规共聚改性为共聚尼龙主要生产工艺 - 共聚尼龙主要改性工艺有无规共聚、嵌段共聚、交替共聚和接枝共聚,无规共聚研究广泛且有工业化产品,嵌段和接枝共聚尚处基础研究阶段 [56] 共聚尼龙主要产品为共聚酰胺6/66、6/12、6/11 - 共聚酰胺6/66强韧耐磨,可通过复合或调控工艺提升性能;共聚酰胺6/12低熔点、高透明度,可提升力学性能;共聚酰胺6/11加工性优、性价比高,与其他材料共混可提升性能;三元及多元共聚酰胺可调控性能,发展前景好 [62][64][65][67] 全球市场容量约3亿美元,市场格局同样由国际主导 - 2023年全球尼龙共聚物销售额达3.38亿美元,预计2030年攀升至3.83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8%,市场由BASF、EMS、Toray等国外企业主导,国内企业影响力较小 [69] 尼龙66:主流尼龙产品,综合性能突出,国产化迈入“最后一公里” 尼龙66系主流锦纶产品,综合性能突出 - 尼龙66综合性能好,具有强度高、刚性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工业、服装等领域,主要产品类型有纤维级切片和工程塑料切片,2024年工程塑料需求占比49% [70][73] 行业产能高速增长,利好产业链及相关行业发展 - 暂无相关内容 需求端:己二腈国产化工艺突破,行业格局即将转变 - 尼龙66上游核心原料是己二腈,生产需严格控制原料配比,己二腈 - 己二胺 - PA66是关键环节,工业化生产己二腈传统工艺有丁二烯直接氰化法等,丁二烯直接氰化法是较理想路线 [78][81] - 己二腈技术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产能集中,截至2023年底,全球产能250.48万吨,英威达等5家公司占比97% [84]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盈利预测假设与业务拆分 - 预计2024 - 2026年营业收入分别为64.46亿元、81.21亿元、102.32亿元,增长率分别为7.1%、26.0%、26.0%;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分别为3.09亿元、4.33亿元、5.38亿元,增长率分别为57.0%、40.3%、24.3% [5] 估值分析 - 3月13日收盘价对应2024 - 2026年PE分别为13X、9X、7X [4][5] 投资建议 - 公司有尼龙6聚合工艺研发和生产经验,新产品为公司构造第二增长曲线,受益于行业发展趋势和产能扩产节奏,维持“推荐”评级 [4]
聚合顺(605166):公司深度报告:聚焦特种尼龙及尼龙66切片:机遇之匣将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