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评级为优于大市,评级变动维持 [4]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国产人形机器人本体厂有望在量产阶段获得竞争优势,建议关注国产本体厂和相关供应链 [1] - 2025 年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元年,国内市场是人形机器人早期落地最佳市场,且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具备完善供应链和丰富高质量劳动力,机器人量产后,国产厂商有望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 [1] - 新能源车筑基、AI 大模型赋能,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进程全面提速,当前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条件已经成熟,有望通过复用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迅速实现产业落地 [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新能源车筑基、AI 大模型赋能,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进程全面提速 - 人形机器人是模仿人类外观和行为设计的机器人,通常具有类似人类的外观和身体结构,能模仿并执行人类动作和任务,可应用于教育、娱乐等多个领域 [11][12] - 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程受软硬件瓶颈掣肘,主要原因包括软件算法滞后、智能化水平低,硬件性能不足、成本过高,产业链生态不完善 [13] - 算法与算力不足导致智能化水平低,影响人形机器人落地,早期机器人算法简单、算力低下,缺乏环境感知与动态决策能力,互动能力有限 [14][17] - 硬件与产业链不成熟,机器人成本居高不下,早期人形机器人动力、感知等系统均不成熟,存在较多不成熟零部件环节,阻碍机器人本体商业化落地 [20][21] - 特斯拉入局人形机器人推动产业加速落地,其 Optimus 进展为影响人形机器人板块走势的关键变量,特斯拉入局能促进全球相关产业发展,帮助行业渡过初创期 [29][32][35] - AI 大模型发展克服机器人智能化低下难题,推动了人形机器人从“机械执行”到“智能体”的跨越,促进了机器人感知与决策能力提升,赋予机器人自然交互与泛化的能力 [37] - “车机协同”推动产业链发展,零部件复用加速机器人落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促进电驱方案成熟,人形机器人可通过复用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实现快速商业化落地 [39] 供需两端共振,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落地条件已成熟 - 政策端,国内政策提供指引,自上而下统筹机器人产业发展,2023 年 11 月工信部印发指导性文件,明确了 2025/2027 年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目标,各地加速响应并推出配套支持政策 [51][52][53] - 供给端,国内大模型发展紧跟国外,硬件卡脖子环节少,华为盘古大模型赋能机器人,DeepSeek 部分性能接近甚至超过国外先进水平,中国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已实现系统性突破,仅少数高端芯片尚存进口依赖 [54][61][64] - 需求端,老龄化社会推高用工成本,人形机器人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工业应用方面,国内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与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形成双重驱动力,危险繁复类型行业有望率先实现机器人换人;服务业应用方面,人形机器人对服务应用场景适配性强,护士、养老护理等领域机器替人需求大;家庭应用是未来人形机器人重要应用方向 [67][80][85][96] 需求筑基,制造破局,国产机器人有望在量产阶段实现超车 - 当前人形机器人处于 1 - 10 阶段,正寻求合适落地场景,商业化落地受成本、AI 泛化能力等问题影响,未来出货量存在不确定性,人形机器人落地可分为特斯拉、1X 和国内三种模式,大规模量产落地面临技术迭代和场景适配双重挑战 [97][99][101] - 国内人形机器人潜在应用需求达数百万,有望成为全球主要落地市场,国内社会对新技术的包容度更高,机器人落地阻力小,相比之下,欧美工会力量强大、对 AI 严格限制、厂商替换成本高,缺乏动力 [107][113][116] - 国产供应链配套体系完整,高素质工程师团队成核心竞争力,我国具有体系配套完整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供应链优势,国产供应链具有规模效应优势,国内高素质人才供给具有优势,未来国产人形机器人有望占据全球市场主要份额 [120][123][131] 国产厂商群雄并起,跨界车厂有望最终突围 - 国内人形机器人群雄并起,布局企业大致可分为明星初创企业、跨界大厂类、工业机器人企业三类,行业初期,明星创业企业有望率先实现量产 [135][136][138] - 跨界车厂有望在行业成熟期实现后来居上,硬件方面可复用汽车部件供应链,软件方面可复用智能驾驶技术,与跨界大厂相比,初创公司在经营经验、资本实力等方面处于相对劣势地位 [140][141][143] - 工业机器人厂商转型人形机器人将面临对传感器融合以及实时决策算法要求更高、不具备双足运动控制技术、企业体量相对较小切入赛道面临较大风险等难题 [146][148]
人形机器人行业深度报告:人形机器人迎量产元年,国产厂商有望超车
麦高证券·2025-04-11 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