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微公司(688012):2024年报、2025年一季报点评:刻蚀设备引领业绩高增,平台化进展顺利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强推”评级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刻蚀设备持续放量带动公司业绩高增长,薄膜设备贡献新增量;半导体设备国产化进程加速,刻蚀和薄膜设备深度受益于高端制程扩产;高研发投入夯实平台化能力,新品突破打开远期空间;考虑公司处于高研发投入阶段,调整2025 - 20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新增2027年预测,给予公司2025年12倍PS,对应目标价231.5元,维持“强推”评级 [6] 公司财务指标 主要财务指标 - 2024 - 2027年营业总收入分别为90.65亿、120.21亿、155.82亿、192.94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44.7%、32.6%、29.6%、23.8%;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15亿、22.11亿、30.57亿、40.31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 - 9.5%、36.9%、38.3%、31.8%;每股盈利分别为2.59元、3.55元、4.91元、6.47元;市盈率分别为72倍、52倍、38倍、29倍;市净率分别为5.9倍、5.3倍、4.7倍、4.1倍 [2] 资产负债表 - 2024 - 2027年资产合计分别为262.18亿、297.83亿、337.30亿、390.97亿元,负债合计分别为64.82亿、80.13亿、91.65亿、108.53亿元,归属母公司所有者权益分别为197.37亿、217.72亿、245.70亿、282.52亿元 [7] 利润表 - 2024 - 2027年营业总收入分别为90.65亿、120.21亿、155.82亿、192.94亿元,营业成本分别为53.43亿、68.93亿、87.96亿、106.29亿元,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16.15亿、22.11亿、30.57亿、40.31亿元 [7] 现金流量表 - 2024 - 2027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分别为14.58亿、12.85亿、15.01亿、30.23亿元,投资活动现金流分别为6.46亿、 - 14.54亿、 - 14.48亿、 - 12.44亿元,融资活动现金流分别为 - 0.02亿、3.23亿、 - 1.62亿、 - 1.01亿元 [7] 主要财务比率 - 2024 - 2027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为44.7%、32.6%、29.6%、23.8%;归母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 - 9.5%、36.9%、38.3%、31.8%;毛利率分别为41.1%、42.7%、43.6%、44.9%;净利率分别为17.8%、18.4%、19.6%、20.9%;ROE分别为8.2%、10.2%、12.4%、14.3%;资产负债率分别为24.7%、26.9%、27.2%、27.8% [7] 公司基本数据 - 总股本62311.88万股,已上市流通股62311.88万股,总市值1159.69亿元,流通市值1159.69亿元,资产负债率25.74%,每股净资产32.37元,12个月内最高/最低价为246.30/117.30元 [3] 公司业绩情况 2024年 - 营业收入90.65亿元,同比+44.73%;毛利率41.06%,同比 - 4.77pct;归母/扣非归母净利润16.16/13.88亿元,同比 - 9.53%/+16.51% [6] 2025Q1 - 营业收入21.73亿元,同比/环比+35.40%/ - 38.92%;毛利率41.54%,同比/环比 - 3.40pct/+2.28pct;归母/扣非归母净利润3.13/2.98亿元 [6] 公司业务情况 刻蚀设备 - 2024年收入72.77亿元,同比+54.72%;等离子体刻蚀设备已应用在65至5nm及其他先进的集成电路加工制造生产线及先进封装生产线;CCP方面,用于高精度高选择比刻蚀工艺的单反应台产品和用于超高深宽比刻蚀工艺的产品实现规模付运,ICP方面,在12英寸的3D芯片的硅通孔刻蚀工艺上得到成功验证 [6] 薄膜设备 - LPCVD设备首年放量贡献1.56亿元,成为新增长点;近两年新开发的LPCVD和ALD薄膜设备,多款新型设备产品进入市场并获得重复性订单;钨系列薄膜设备已获得存储客户批量订单,并在多个逻辑客户处验证 [6] MOCVD设备 - 受LED行业波动影响,2024年收入3.79亿元,同比 - 18.03% [6] 量检测设备 - 2024年新发起设立超微公司,重点开发电子束量检测设备等,未来将扩大对多门类量检测设备的覆盖度 [6] 公司订单情况 - 2025Q1末公司合同负债环比增长4.81亿元至30.67亿元,为2025年业绩保持高增态势提供坚实基础 [6] 行业情况 - 半导体设备国产化进程加速,存储器件从2D向3D转换带动刻蚀和薄膜设备需求量大幅增长,以中微公司为代表的国产半导体设备厂商将持续受益 [6] 投资建议 - 考虑公司尚处于高研发投入阶段,将2025 - 20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由24.33/32.10亿元调整为22.11/30.57亿元,新增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为40.31亿元;结合公司历史估值及行业平均估值水平,给予公司2025年12倍PS,对应目标价为231.5元,维持“强推”评级 [6]